雖然伏波的父親德陔公稍有田產,但要供應四個兒子讀書,頗為吃力。于是,讓長子北辰與次子藕耕輟學,送北辰去益陽教育圖書館做學徒,次子藕耕在家務農。
1930年,年方五歲的伏波與長一歲的三哥望平一同進入族辦抱珍初級小學讀書。伏波從小聰慧好學,雖家境不好,卻安貧樂學。9歲時,離家到10多里外的縣立第五小學寄宿讀4年級,為省錢不在學校開餐,從家里帶去糧食和干菜,到附近親戚家搭火。有時還自帶中飯菜,在一位姓夏的老師家里炒熱了再吃。夏師母喜歡這個孩子,作了好吃的,常常夾給他。
伏波學習刻苦,成績特別優(yōu)異。考高小、初中、高中、大學,每考必中,甚至同時被多所學校錄取。
1940年,兄弟雙雙考入長沙長郡聯(lián)立中學。因長沙淪陷,該中學已于1938年遷至安化縣藍田(今屬婁底市漣源),伏波兄弟前往藍田,進入高中15班學習。徐特立、李維漢、陳子展、周世釗等都是該校的一代名師。全校曾涌現(xiàn)出一大批各方面的精英人物,有12名早期的院士畢業(yè)于此,一班三院士(即黎介壽、黎磊兄弟和文伏波)更被傳為美談。當時校長魯立剛兼任地理教學,講到《建國方略》中長江三峽工程規(guī)劃時,條理清晰,生動形象,這為伏波后來投身長江水利事業(yè)起了巨大的引導作用。
1943年,兄弟二人參加全國聯(lián)考,望平考入湖南大學機械系,伏波考入中央大學水利系。德陔公自然十分高興。因南京淪陷,中央大學已搬遷至重慶,伏波8月起程,經兩個月跋涉至重慶入學。出發(fā)上學時,傳來幾個堂兄弟犧牲于抗日前線的消息。在輾轉赴校途中,又耳聞日寇的許多暴行,從而激發(fā)了他一定要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并寫下了“志溪子弟江湖老,永憶難忘父母邦”的詩句。
在大學學習期間,正值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侯,文伏波報名參了軍。抗戰(zhàn)勝利后,文伏波脫離部隊,在廣州電訊器材廠打零工兩個月,于1946年回老家,在益陽縣立初級職業(yè)學校任教員。旋即,中央大學在南京復學,伏波前往上學。此時解放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948年,參加共產黨地下組織新民主義青年團(后改名為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黨領導下參加了各種學生運動,于1948年11月30日撤退至江蘇句容縣農村進行秘密工作,于1949年元月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22日,解放軍渡江占領南京,伏波等人立即從江蘇句容返回中央大學接受新的任務。1949年5月~7月,到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下屬的教育委員會專科部任秘書工作,并于7月2日轉為中共正式黨員。9月,接受分配至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水利部揚子江水利委員會下游局任實習員,終于找到了實現(xiàn)自己降伏洪波夢想的機會。
1950年3月,文伏波父親突遭變故去世。伏波聞訊心情無比沉重,父親的去世完全在自己的意料之外,他老人家這一生吃的苦是無法言表的,為了讓伏波兩兄弟完成學業(yè),甚至不惜讓兩個大一點的兒子早早失學。他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父親,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向上級領導匯報了自己家庭中發(fā)生的情況,領導對他進行了思想疏導。從此,他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以圖緩解和忘卻心中的悲痛。
1950年5月,文伏波結束了下游工程局的實習工作,調入漢口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總部工作。6月,被分配到規(guī)劃處設計科當技術員。1951年3月至8月,被選調到長江水利委員會干部培訓班擔任負責人。1951年9月,因為荊江分洪工程設計的需要,重新調回規(guī)劃處設計科工作,正式加入到荊江分洪工程的技術設計隊伍之中。
當時,中國尚無設計大型分洪閘的技術和經驗,在設計科中,文伏波同20多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一道,在良師益友曹樂安的指導下,憑借少量國內外資料和所學書本知識,進行了艱苦的現(xiàn)場勘測和方案設計。甚至在蘇聯(lián)專家都感到十分棘手的復雜水文地質情況下,設計方案突破常規(guī),取得了設計原理上的重大突破。
1952年3月26日,北閘工程啟動。4月5日,荊江分洪主體第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全體設計人員開赴現(xiàn)場,分頭擔任施工技術工作。文伏波還另外擔任了北閘工程指揮長任士舜的秘書,兼北閘質檢組組長。他住在拌和機房的竹棚內,整天對現(xiàn)場施工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沒有周末,也沒有節(jié)假日,歷時85天,北閘工程于6月18日竣工。因其質量精良,國內外的參觀者無不嘆為奇跡。荊江分洪的主體工程,也僅有75天就完工,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第一個高速度工程。荊江分洪工程,榮獲國家三等獎,由于文伏波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的突出表現(xiàn),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荊江分洪工程建設,是文伏波投入國家大型水利建設的起步吉祥地,令他情有獨鐘,他在故地重游時不禁感慨萬千,賦詩一首以抒懷:
1953年初,文伏波與書香門第出身的劉慕真喜結伉儷。從此,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相濡以沐,情篤志堅。伏波事業(yè)上的成功,離不開妻子的默默奉獻與堅強支持。由于常期緊張工作,伏波身體每況愈下,不幸患了結核病,慕真不顧懷孕在身,認真照顧伏波的生活起居,鼓勵他走出了疾病的陰霾。
荊江分洪主體工程竣工后,長江水利委員會立馬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漢江治理上來。1954年4月初,曹樂安、文伏波等一班人,對漢江流域進行了反復勘測,掌握了翔實的資料,進行了幾種方案旳精心設計,長江水利委員會根據(jù)這些資料和設計方案,決定以開辟漢南分洪道為主、以加強干流堤防和局部整理東荊河為主的分洪方案。
1955年元月,文伏波擔任建設科科長,成為杜家臺分洪工程的主要設計負責人。杜家臺分洪工程,先后經歷了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三個階段。在水利部專家和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下,文伏波等采用了預壓技術,成功地解決了杜家臺分洪閘平原軟弱地基的技術難題。1955年10月16日,漢江下游杜家臺分洪工程開工,次年4月26日,提前一個月竣工。該工程的建成,對漢江下游干流的防洪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水利事業(yè)的蓬勃興起,給文伏波帶來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從參與荊江分洪的設計和施工,到成為杜家臺分洪工程建設的技術設計、全面施工和經驗總結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已積累了全方位把握設計工作的經驗,大幅度提高下業(yè)務水平和領導能力。
1957年3月,文伏波開始參與丹江口工程設計工作。8月21日,長江水利委員會指派時任施工設計室副主任的文伏波進駐丹江口現(xiàn)場,任丹江口設計代表組組長兼施工處副處長,專門負責丹江口水利樞紐的現(xiàn)場設計、技術指導和監(jiān)督施工質量等工作。
1958年10月31日,漢江丹江口工程局改名為漢江丹江口工程總指揮部,在國家財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土法上馬,大搞大兵團作戰(zhàn)。發(fā)動十萬民工進駐工地,進行軍事化管理。這樣,原施工詳圖的設計方案需大部分推翻,作為設計代表組組長的文伏波,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之大,是無法形容的。他與設計人員在現(xiàn)場審時度勢,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主動修改部分設計方案,方便施工。并對料場、沙石料的開采與運輸、圍堰施工場地等設計也作了重大修改。后來,土法向洋法過渡,又只好進行土洋并舉的施工方案設計。這些,都滿足了上級的要求,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
丹江口截流工程,文伏波領導設計代表組采用立堵與平堵相結合的設計方案,為確保截流萬無一失,設計代表組與施工方還共同組織了截流演習。從1958年11月5日正式下河,修筑土沙石圍堰,至1959年12月26日成功截流,僅14個月不夠,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工程高速度。為配合施工速度,文伏波帶領他的設計代表組,巧妙地利用了丹江口的自然條件,恰當?shù)丶右愿脑欤浞挚紤]施工條件,簡化施工,縮短工期,減少了巖石開挖量6萬余立方米,節(jié)約鋼材3000余噸,這在當時是一個奇跡。丹江口工程截流,與葛洲壩、三峽工程截流相比雖微不足道,但在當年從未面臨過如此大規(guī)模的截流設計,卻是件國家大事。正是有了丹江口成功截流的經驗,才為日后葛洲壩和三峽工程截流設計,夯實了基礎。
在當時大躍進的特殊時期,施工方片面追求施工速度,設計方則需嚴格要求質量,為了不出紕漏,曹樂安和文伏波每天帶領設計代表組人員進行監(jiān)督,雙方常常發(fā)生矛盾,每次都由文伏波出面與施工方反復協(xié)商而得以解決。有時實在解決不了,便層層上報,直至向周總理匯報。當時省長張體學因對工程急于求成,也時常與文伏波產生爭執(zhí),文伏波每次都是耐心解釋質量的重要性。張體學雖然對文伏波堅持原則阻礙了工程進度感到很不樂意,但仍然很賞識他。1959年“反右傾”斗爭中,文伏波被扣上“保守”、“右傾”等政治帽子時,張體學主動向大家解釋設計的重要性,壓下了這股氣勢。文伏波七次受到周恩來接見,前幾次都是張體學帶他去的。
為了確保大壩地基質量,文伏波等堅持成立了丹江口基礎工程驗收委員會,由設計、施工、地質三方聯(lián)合組成基礎驗收小組,小組人員基本上日夜堅守在基坑內,經三方驗收合格簽字后方可進行混凝土澆筑。文伏波等設計人員在進行基礎驗收時,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便及時進行處理。丹江口基礎驗收制度的建立和貫徹執(zhí)行,對保證基礎處理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握了大壩安全最重要的一環(huán)。
在混凝土壩基礎施工中,常常遇到特殊的地質問題,必須臨時采取緊急設計措施,難度是非常大的。而文伏波遇難不驚,每次都帶領設計人員沉著冷靜地處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些處理方法,為日后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是水工技術上的重要突破。
在大躍進高潮中,由于國家物質極度匱乏,施工方不顧設計方的反對意見,一方面盡量節(jié)省材料,另一方面重速度輕質量,致使大壩出現(xiàn)了嚴重的質量事故。對此,文伏波感到十分痛心,多次在各種會議上發(fā)言、工地報紙上寫文章,強調質量是工程的生命,不可貪多求快貽誤大局。代表設計方的林一山主任與代表施工方的張體學省長,因質量與速度的矛盾,意見根本不能統(tǒng)一,對立情緒十分尖銳。文伏波要在兩人之間斡旋取得平衡,其難度可想而知。
1962年元月初,文伏波整理好向周恩來匯報大壩質量事故的材料,隨同設計和施工雙方進京向周恩來匯報。周恩來召集有關人員召開了丹江口工程質量會議,決定停工整頓 ,要求設計單位做好補強設計與補強施工,并做好大型機械化施工的準備。
1962年3月~1964年7月,文伏波帶領設計代表組回到長辦總部,對事故補強進行了設計,向中央作了匯報。在文伏波的積極參與領導下,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周恩來布置給設計單位的這兩項任務。1964年10月底,文伏波回到丹江口工地,工程開始重啟。12月16日,大壩恢復混凝土澆筑,并逐步進入全面施工階段。此后,雖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但確保大壩質量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廣大施工人員基本能按照設計方案施工。
在“文化大革命”中,文伏波的家庭受到了嚴重沖擊,他的母親、岳母和妻子常被揪去批斗。1966年夏天某日,在烈日下接受了一上午批斗的老母親嚴重中暑,中午回到家中便盍然長逝。而此時,文伏波尚在丹江口工地上,為國家的水利建設嘔心瀝血。聽到這不幸的消息,文伏波萬分悲痛,他請假回到家中,簡單地安排完喪事,就匆匆返回了工地。他知道此時工地離不開他,只能將悲憤壓抑在心底。但事情并未結束,他的岳母和妻子依舊被經常批斗,后來岳母被趕回鄉(xiāng)下,子女下放農村,他自己也被撤銷職務而降格為繪圖員,甚至被“貶”到廚房做飯。1969年底,造反派干脆將他押解回漢口,接受批斗,等待處理,一家人從專家樓趕進集體宿舍,受盡凌辱。直至1976年落實政策才重新搬回專家樓。但是,他自始至終飽含著報國熱情,執(zhí)著地堅守著他的水利事業(yè),從不言棄。1973年10月1日,丹江口第六臺機組并網(wǎng)發(fā)電,電站全面建成。至此,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真正實現(xiàn)了周恩來期望的防洪、灌溉、發(fā)電、航運、水產養(yǎng)殖“五利俱全”的開發(fā)目標。
1969年12月6日,水電部軍事管制委員會生產組要求長辦于1970年4月底前提出葛洲壩初步設計要點報告,便于申報立項。任務迫在眉睫,而設計人員奇缺。1970年3月,在漢口等待審查的文伏波被平反,迅速調到葛洲壩工程指揮部勘測設計參謀團任團長,專門負責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初步設計工作。他一到任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迅速主持完成了《葛洲壩水利樞紐初步設計要點報告》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1970年12月,文伏波擔任由長辦等5家單位組成的勘測設計團團長,搭蓋臨時房屋,開展設計工作,并主持編制完成《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補充簡要報告》。
1971年2月5日,葛洲壩工程正式動工,1971年6月,文伏波參加了周恩來在北京主持召開的葛洲壩工程匯報會,周恩來提出了“救魚、救船、救木”的要求。根據(jù)周恩來的意見,1972年6~7月,文伏波等提出《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討論稿)》。
周恩來十分關心葛洲壩建設,當了解到工程指揮部中主要領導人都是軍人,設計和施工人員按軍隊編制時,很是反對,決定成立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林一山任技術委員會主任,領導科研和設計工作,直接對中央負責。一切技術問題由技術委員會討論定奪,改變了原來施工方領導設計方,軍政人員領導技術人員的局面。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自1972年11月成立至1982年1月的10年間,共召開13次會議,每次開會的議題和林一山的講話內容,都由文伏波事先擬好,每次各方提出的一些設計技術問題,概由文伏波負責回答。13次會議形成的文件,所有技術委員會的成員都要簽字承擔責任。
文伏波除擔任葛洲壩指揮部設計局局長外,于1972年12月8日被任命為長辦副總工程師。于12月下旬,參加了長辦與工程指揮部就工地勘測、設計和科研工作的領導等問題的會商,確立了長辦作為設計單位在葛洲壩工程技術上的領導地位,扭轉了過去設計聽命于軍政人員和施工方的被動局面。文伏波也由工程指揮部的設計局局長,轉而成為長辦常駐葛洲壩工程設計代表處處長,他和全體設計人員終于有了展現(xiàn)身手的機會和空間。在葛洲壩樞紐工程的設計過程中,文伏波提出挖除葛洲小島,解決泄洪、航運與發(fā)電的矛盾,并編成《葛洲壩水利樞紐修改初步設計基本方案的報告》,提出了挖除葛洲小島的必要性。1974年10月,葛洲壩主體工程復工,葛洲小島被挖除,挖去土石方800萬立方米。挖除葛洲小島后,許多棘手問題一一迎刃而解,還增加了幾十萬千瓦的裝機容量。1981年1月2~4日,葛洲壩工程截流,經受了這年夏季特大洪水的檢驗。
在葛洲小島被挖除后,文伏波領導一班人對葛洲壩工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取消了大江5孔泄水閘,增設了4臺12.5萬千瓦的發(fā)電機組;并遵照周恩來“三救”的指示,建議“救魚”采用二江不設過魚建筑物,以積極對中華鱘等珍稀魚種進行人工繁殖、移殖和流放為主要方向,為12年的救魚之爭劃上下句號。
三峽工程修建前,葛洲壩電站是中國最大的水電站,也是 屬于世界一流的水電工程。1970年3月~1982年12月,文伏波在葛洲壩工程工地待了近13年,親歷了每個技術難題,克服了重重困難。他自我總結時卻說主要只做了三件事:其一,提出挖除葛洲小島,將二江泄水閘由19孔增至27孔;其二,取消過魚建筑物,改為人工放流中華鱘;其三,取消原設計的大江五孔沖沙閘,增加了50萬千瓦裝機容量。1985年,葛洲壩二、三江工程及水電機組的設計,與“兩彈一星”一道,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特等獎榮譽稱號。文伏波因是葛洲壩二、三江工程及水電機組設計的主要參加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頒發(fā)給他特等獎證書。葛洲壩工程設計的成功,標志著文伏波的專業(yè)技術水平達到了巔峰,也為三峽工程的設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修建葛洲壩工程時,國內大型船閘設計、興建和運營管理的經驗十分欠缺。于是,中國科學院和羅馬尼亞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簽署了1980~1982年科學合作計劃,其中,考察鐵門水電站船閘和通航系統(tǒng)的工作任務由文伏波等完成。考察期為15天,后根據(jù)實際需要延長了5天。文伏波認真考察了鐵門水電站一號水電通航樞紐情況、組織管理情況、船閘情況、通航系統(tǒng)調度操作自動化以及船閘運轉情況,認真學習了該樞紐船閘和通航系統(tǒng)的管理、運用、檢修、自動化調度安全通航的經驗。還去鐵門二號水電通航樞紐、蒙哥列里-尼可博羅水電航運樞紐進行了仔細考察。參觀了水電設計研究院、水利工程研究院等試驗研究機構。通過這次考察,學習了不少先進經驗,為葛洲壩水利樞紐2號、3號船閘及其航道的投入運營,1號船閘及其航道的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奠定了一定基礎。考察結束后,文伏波等整理出三份考察材料上交相關部門,包括《赴羅馬尼亞水力發(fā)電考察報告(水輪發(fā)電機部分)》、《鐵門水利樞紐左岸航運船閘閘首設計》、《羅馬尼亞鐵門電站資料》。此外,還寫有《赴羅馬尼亞鐵門電站船閘和通航系統(tǒng)考察匯報》一份,寫明了考察的內容,并切合實際寫了考察體會。這些材料、意見和建議是十分中肯的,在其后的葛洲壩工程的設計和船閘管理運營中皆有所體現(xiàn)。
1982年7月,長辦編制完成《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報告修訂補充任務書(討論稿)》(簡稱任務書),開始積極爭取立項。《任務書》于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國家計劃委員會正式立項,開啟二修長江流域規(guī)劃。從葛洲壩工地回到長辦總部的文伏波,又投入到了主持編制長江流域規(guī)劃的工作中,組織人馬經過數(shù)年努力,基本按照《任務書》的要求完成了任務。
1982年10月,他被長辦黨委任命為長辦副主任,12月8日,水電部黨組任命他為長辦黨委委員、常委。這樣,文伏波不僅在技術上要繼續(xù)擔綱,在行政上也要負起更大的責任。1983年1月3日,出席長辦主持的準備向國家計劃委員會申請補充修訂1959年《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報告》會。1月27日,出席《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報告》重新修訂征求意見會。7月20日,出席長辦關于七個重點項目檢查的會議,包括重新修訂《長江流域徖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報告》、長江中游防洪、三峽、南水北調、防汛、清江流域規(guī)劃、長江三角洲等7個問題。1984年1月,文伏波主持編制完成了《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修訂補充工作大綱》,這是修訂長江規(guī)劃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各項規(guī)劃工作的具體要求,以便各單位分工協(xié)作共同完成長江流域的修訂補充工作。6月16日,被水電部任命為長辦副主任、長辦黨委副書記,同時被長辦任命為《長江流域綜合規(guī)劃修訂補充報告》工作的項目經理,負責報告的總體編制工作。10月5日,被任命為長辦長江流域規(guī)劃協(xié)調小組組長。
1985年5月23日~6月1日,文伏波在武漢市主持召開了長江流域社會經濟部分資料匯總工作會議。采集匯總、分類整編浩如煙海的資料,繁雜且耗時耗力,但在文伏波的精心組織和主持下, 1984~1985年編制完成《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骨干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985年匯編成《長江中下游河道基本特征》;1985年底,整編出《長江流域水利資源普查成果》和《長江水資源利用》的調查報告;1986年1月,編制完成《清江流域規(guī)劃補充報告》;1986年6月編制完成《長江干流水資源保護初步規(guī)劃要點(討論稿)》和《長江干流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討論稿)》;還有1987年3月與貴陽水利水電設計院聯(lián)合提出的《烏江干流規(guī)劃報告》等。1987年4月1日~5日,文伏波主持編制的《長江流域社會經濟基本資料匯編》通過審定,它是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1990年修訂)的四大成果中最先完成的。為了順利完成長江規(guī)劃的修訂補充工作,1987年10月10日,水電部委托早已于1986年年底退休的文伏波負責這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和主持工作。文伏波于10月16日重組了長江流域規(guī)劃修訂補充工作的編寫班子。以文伏波為首的長辦協(xié)調小組和編寫班子,是確保長江流域規(guī)劃修訂補充工作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文伏波深知,長江流域規(guī)劃一旦編成,是日后數(shù)十年開發(fā)治理長江的重要依據(jù),僅僅收集和整理資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行現(xiàn)場查勘,掌握第一手資料。于是,他組織了一支查勘隊伍,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親任查勘隊隊長,帶領張榮國等16人,于1988年11月13日~12月12日,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長江中下游河段的查勘工作,在現(xiàn)場查勘的同時,還聽取當?shù)叵嚓P部門的工作匯報和情況介紹,16名成員每晚都要開碰頭會商討相關事宜,針對當?shù)氐膶嶋H情況,迅速地擬出規(guī)劃方案或思路。
在編制長江規(guī)劃的過程中,他對于敏感問題都采用慎重的態(tài)度進行協(xié)調處理。1984年10月,文伏波在四川成都召開了嘉陵江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規(guī)劃協(xié)調會,對四個有爭議的問題獲得了一致意見,平衡了陜、甘、川開發(fā)嘉陵江流域水土資源的利益,確立了嘉陵江流域規(guī)劃編制的要求,是嘉陵江流域規(guī)劃能順利編制完成的基本前提。為了協(xié)調湖北和湖南兩省之間的利益,文伏波曾多次主持召開與洞庭湖相關的會議,共同協(xié)商長江中游規(guī)劃大計。由于文伏波站在國家全局的高度,對敏感問題的把握很有分寸,所以,長江流域規(guī)劃得以順利完成。
1985年~1988年,文伏波主持編制完成了《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綱要》;編制、修改和進一步完善了《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修訂補充報告綱要(討論稿)》;編制完成了《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報告附圖(1988年修訂)》。1990年7月18日,根據(jù)水利部部長楊振懷的建議,將1990年6月6~7日修改后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要點報告》,正式更名為《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報告(1990年修訂)》。1988年底,文伏波主持編制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簡要報告》(簡稱《簡要報告》)完成。《簡要報告》提出了六大內容:繼續(xù)提高長江干支流防洪能力,消除洪水災害;大力開發(fā)長江水能資源,促進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充分開發(fā)利用長江水系水運的潛在優(yōu)勢,積極發(fā)展航運;繼續(xù)發(fā)展灌溉事業(yè),加強水土保持;南水北調實現(xiàn)跨流域引水;搞好水資源保護、城市和工礦企業(yè)供水、沿江城鎮(zhèn)布局、發(fā)展生產、發(fā)展旅游。除此以外,《簡要報告》對長江流域近期開工的七大工程提出了治理意見;還對長江流域下一步規(guī)劃工作提出了建議。《簡要報告》于1990年上報國務院時正式定名為《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簡要報告(1990年修訂)》,1990年9月21日,國務院以國發(fā)[1990]56號文批準執(zhí)行。《簡要報告》是繼《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后,經國務院正式審查批準的第一部大江大河的流域規(guī)劃。依據(jù)該規(guī)劃,長江水利建設進入了一個大力發(fā)展階段,興起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長江中下游大規(guī)模防洪工程等重點工程的建設。由于文伏波編制《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簡要報告(1990年修訂)》的巨大貢獻,1992年1月長江委頒發(fā)給他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94年12月17日,水利部頒發(fā)給他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長江流域規(guī)劃(1990年修訂)》的成功編制,表明文伏波不僅在業(yè)務水平上,而且在組織管理和人際交流上,都達到了相當?shù)木辰纭?/span>
作為頂尖級的水利專家,他還時刻關心、積極參與三峽工程的設計、施工論證和技術指導工作。三峽工程建成,文伏波同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83年3月底,主持編制完成《三峽水利樞紐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全文約40萬字10個分冊,并于4月5日上報國家計劃委員會和水電部,其中,文伏波直接參與了《施工規(guī)劃及投資估算》分冊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此后,文伏波主持和參與了歷次長辦編制完成的三峽工程規(guī)劃設計方案,親自主持完成了其中各種施工方案的規(guī)劃設計及編制工作:1983年6月的《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工作總體計劃及設計大綱》;1984年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正常蓄水位180米方案研究報告》和《三峽樞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后工作匯報》,包含150米、160米、170米、180米四組方案,還包括150米壩頂加高5米和10米的方案;1985年3月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150米方案;1985年7月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正常蓄水會補充論證報告》,包括150米、160米、165米、170米、180米五種水位方案,175米和185米兩種壩頂高程,與不同的防洪限制水位及死水位,共組成32個方案。1985年6月17~26日,水電部在宜昌召開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水工、施工、地質專題預審會,與會專家認為,文伏波主持制定的施工方案比較細致。作為三峽工程施工專家組的專家之一,文伏波除參加了歷次施工專家組召開的全體工作人員會議外,還出席了1987年3月4日~7日在武漢召開的部分專家專題討論會,這次會議討論了三峽工程壩定高程185米方案工期的問題。他還多次受邀參加其他專家組的會議。在三峽工程論證過程中,有人擔心工程浩大,難以竣工。文伏波利用自己在丹江口和葛洲壩兩處工地24年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分三個階段三個工期進行,總工期17年完成的論斷。后來,在實際施工中,總工期為16年,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完成。事實證明,文伏波的工期論證是符合實際的。除了工期等論證外,文伏波還對三峽大壩樞紐在建設過程中的其他問題也作了較多的論證,如在運輸方面,經過各種方案的對比,他建議以公路運輸為主,再輔以水路運輸。該建議被決策者所采納,在之后的實踐中也被證明是最適宜的方案。文伏波作為三峽工程專題論證報告組的顧問和專家成員,為論證總報告,并最終形成“三峽工程對四化建設是必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建議早作決策”的結論,促成三峽工程于1993年開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三峽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的施工方案和工期,基本按照上述施工論證方案進行。文伏波在1986年退居二線后,一直擔任長江水利委員會技術委員會主任一職。三峽工程開工后,他欣然接受邀請,積極組織一批參與了丹江口和葛洲壩建設的退休專家,組成顧問組,經常到工地進行技術指導,他們每年至少四次到三峽工地進行現(xiàn)場調查研究,提出意見,這些意見大多被采納。在一、二期工程建設過程中,他們有組織地下工地有五十次左右。文伏波在1994年中風后,右手偏癱,但他練習用左手寫字,在工地調研之后,要求參與考察的人員寫出調查紀要,他每次都要一一審閱把關。在文伏波領導的技術委員會的支持下,三峽工程就地取材,圍堰采用垂直防滲技術,這是世界上首次將大型圍堰直接建在粉細沙上的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不僅使三峽工程大大節(jié)約了投資,而且使工期也縮短了十個月。文伏波在退休后,相對于退休前有了些空閑的時間,但他沒有真正閑下來,除了不定期去三峽工地調研外,他還總結一生治水的經驗,廣泛著書立說。他組織領導并直接編著了《葛洲壩工程叢書》、《長江志》叢書 。以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身份,主持開展了《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叢書》的編著工作,還主編了《長江流域地圖集。此外,還擔任《長江重要堤防隱蔽工程地圖集》、《長江防洪地圖集》、《長江流域蓄滯洪區(qū)圖集》和其他一些水利工程書籍的技術顧問、科學顧問、總策劃等。在此期間,他個人完成或與人合作完成科技論文44篇,其中與郭守仁合著的《提高我國水利水電工程質量對策的初步探討》被評為中國水利學會1999年度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主持或參與主編的著作達45部之多。這些成就,為中國水利事業(yè)留下了寶貴的科技財富。退休后的文伏波,還于1989年8月10日~9月12日,帶病堅持長時間的山區(qū)長途跋涉,陪同林一山查勘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編寫了查勘報告,不僅為長江流域的規(guī)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也為日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水源點、調水線路等提供了技術依據(jù)。晚年的文伏波,還熱切關注水利水電工程質量,向上級提出了很切合實際的建議;更加關心長江的水利開發(fā)事業(yè),向國家建議三修長江流域規(guī)劃;時刻關注西部大開發(fā)和西電東送戰(zhàn)略,建議編制西南諸河流域規(guī)劃。鑒于文伏波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貢獻,1994年5月,他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這是對他一生獻身水利事業(yè)所作的最高褒獎,也是他當之無愧的榮譽。綜觀文伏波一生,雖辛勞奔波,但他自己卻覺得非常幸運,遇到了開發(fā)治理長江的大好時機,實踐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林一山、張體學這樣的好領導,在每次政治運動的風口浪尖上都得到了必要的保護。他敬重領導,對同事重感情、講義氣,但在工程質量等大是大非前卻決不讓步,同時又講究工作方法,在每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后,從不居功自傲。他對父母妻子心存愧疚,但為了長江的治理和開發(fā),能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不計得失、無怨無悔。大家風范,堪傳于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