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古《姜楚公畫角鷹歌》讀記 (小河西) 此詩作于寶應(yīng)元年(762)秋,時杜甫送嚴(yán)武至綿州。姜楚公:姜皎。《舊唐書-姜柔遠(yuǎn)傳》:“柔遠(yuǎn)子皎,長安中,累遷尚衣奉御。時玄宗在藩,見而悅之。……玄宗即位,召拜殿中少監(jiān)。……及竇懷貞等潛謀逆亂,玄宗將討之,皎協(xié)贊謀議,以功拜殿中監(jiān),封楚國公。……(開元)十年(722),坐漏泄禁中語,為嗣濮王嶠(李嶠)所奏,……既決杖,行至汝州而卒,年五十余。”《歷代名畫記》卷9:“姜皎,上邽人。善鷹鳥。”姜皎這幅畫流傳很久。宋朝陸游也曾看到過。《綿州錄參廳觀姜楚公畫鷹……》(宋-陸游):“督郵官舍最卑陋,棟撓楹腐知幾春。巋然此壁獨亡恙,老槎勁翮完如新。向來劫火何自免,叱呵守護(hù)疑有神。”(亡恙:安然存在。) 姜楚公畫角鷹歌(杜甫) 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觀者貪愁掣臂飛,畫師不是無心學(xué)。 此鷹寫真在左綿,卻嗟真骨遂虛傳。梁間燕雀休驚怕,亦未摶空上九天。 角鷹:指鷹。《埤雅》卷6:“鷹鷂,二年之色也。定有毛角微起,今通謂之角鷹”。《觀獵》(唐-王昌齡):“角鷹初下秋草稀,鐵驄拋鞚去如飛。” 幽朔(shuò):幽燕之地。《爾雅》:“朔,北方也。”《爾雅》:“燕曰幽州。”《苦寒行》(晉-陸機(jī)):“北游幽朔城,涼野多險難。” 貪愁:《何事》(宋-晁說之):“故知白發(fā)因渠得,忍更貪愁憶往年。”掣(chè):拉。《經(jīng)典釋文》:“掣,拽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紛紛暮雪下轅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掣臂:鷹縛于獵人臂,遇有獵物,便掙脫絲絳(tāo)飛去,稱為掣臂。《送孚老再游浙》(宋-釋善珍):“常憎駑馬戀棧豆,今見蒼鷹掣臂韝(gōu)。”(韝:皮制袖套。) 左綿:指綿州。參《杜甫七古《海棕行》讀記》。 真骨:不同凡俗的風(fēng)骨;駿骨(借指良材)。《詩品》(梁-鐘嶸):“其源出于《古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絶,真骨凌霜,高風(fēng)跨俗。”《楊監(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杜甫):“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 摶(tuan)空:盤旋于高空。《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唐-李隆基):“三千初擊浪,九萬欲摶空。” 【大意】楚公姜皎畫的鷹總是帶著毛角,殺氣森森好像到了幽燕之地。看畫的人貪其能飛又擔(dān)心掣臂飛走,學(xué)畫的人不是非常用心也學(xué)不會。此鷹只是在綿州寫真而成,大家嗟嘆其猶如真鷹,因而徒傳其名。屋梁間的燕雀莫害怕,它也不會展翅飛上高空。 【詩意串述】這首詩詠畫鷹。前4句寫畫特點。當(dāng)年姜皎畫的這只鷹頭上戴著角,畫面上殺氣森森,好像來到了安史叛軍的老巢幽燕之地。觀畫者總希望它能飛又擔(dān)心它真的“掣臂飛”,學(xué)畫者如不是非常用心也學(xué)不會。(一、戴角。二、殺氣森森。三:逼真。四、難學(xué)。)后4句寫感想。此鷹只是綿州一副寫真畫,因為畫的猶如真骨“遂虛傳”。梁間燕雀莫要怕,它不會展翅翱翔天空。杜甫在說啥呢?杜甫在說自己。俺其實就像這幅畫鷹,雖侃侃而談寫詩論文,好像很有才很能干,其實俺已不能展翅藍(lán)天。 |
|
來自: 小河西 > 《杜詩解讀(卷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