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確實是被勒死了,既不是像《貓妖轉》原著里說的那樣假死之后老死,也不是像日本人傳說的那樣去了東洋。 只不過楊貴妃死的細節,存在一些爭議,而這些爭議主要涉及的人物是太子李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唐玄宗李隆基三人。 《新唐書》、《舊唐書》與《資治通鑒》的觀點 《新唐書》、《舊唐書》與《資治通鑒》記載的內容基本一致,認為首謀是陳玄禮。 當時唐玄宗一行人到了馬嵬驛又困又累且饑餓難耐,士兵們的怨言逐漸演變成激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察覺到這一狀況后,認為必須除掉罪魁禍首楊國忠,才能平息將士們的怨氣,不然后果不堪設想。于是陳玄禮找太子李亨的親信宦官李輔國給太子李亨傳話,說是要一起合作除掉楊國忠。不過太子李亨猶豫了,沒答應。 隨后一群吐蕃使節莫名其妙地去找楊國忠要吃的,接著有士兵呼喊楊國忠謀反,然后殺了他。接著士兵們又把屠刀揮向了楊國忠的族人與親信,甚至有幾個倒霉的大臣也跟著遭殃了,比如御史大夫魏方進勸阻的時候別士兵直接殺死,韋見素也被士兵打傷。 殺完之后,陳玄禮跑去見唐玄宗,請求賜死楊貴妃以平眾怒。唐玄宗無奈,為了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只好狠心勒死了楊貴妃。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本史書的觀點是一致的,馬嵬驛兵變從頭到尾都是陳玄禮一個人在運作。之后陳玄禮繼續效忠唐玄宗護送他入蜀,唐玄宗也沒有怪罪他。等太子李亨靈武登基之后陸續收復長安,陳玄禮又繼續護送唐玄宗回來。不過陳玄禮最終也沒有受到唐肅宗李亨重用,相反唐玄宗被囚禁后,陳玄禮還被致仕(強迫辭官回家養老)。 這一切邏輯似乎說得通,到后世的史學家相信嗎?不相信。 大部分史學家的觀點 大部分史學家認為馬嵬驛兵變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劃的,而且高度懷疑李泌是首謀。 他們認為太子李亨歷來與父親唐玄宗有矛盾,比如“一日殺三子”事件廢殺他的三個兄弟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縱容李林甫攻擊先后冤殺小舅子韋堅、好友皇甫惟明、岳父杜有鄰,而后又不得不離婚兩次等等,長期讓他處于被廢殺的恐懼之中。 李林甫死后,繼任的宰相楊國忠繼續壓制迫害太子李亨,如果不是他娶了張良娣(唐玄宗母族的親戚),恐怕也是很難熬到安史之亂。不過幸好楊貴妃跟唐玄宗沒有子嗣(可能唐玄宗年老的緣故),不然楊國忠絕對會對儲君的位置發難,影響太子李亨的生存。所以不管怎么樣,太子李亨都有除掉楊國忠的動機,而且最終二人的斗爭會擺上臺面的,可以說是水火不容。 如果兇手是太子李亨,邏輯上就比較說得通,因為陳玄禮之后并沒有倒向太子李亨,而是繼續向唐玄宗效忠。唐玄宗也沒有怪罪,說明至少唐玄宗眼里,陳玄禮不是首謀。 唐玄宗被囚禁后,陳玄禮遭到清算,說明唐肅宗李亨并沒有感激陳玄禮,大概率是因為陳玄禮沒有按他的指示,繼續兵變挾持唐玄宗。 所以他們認為過程是這樣的——李泌向太子李亨獻計,然后李亨讓李輔國找陳玄禮商量,陳玄禮策動了馬嵬驛兵變,但并不打算繼續下一步,轉而保護唐玄宗起來。 我個人的觀點 史學家的觀點我基本是認同的,不過我覺得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李亨跟陳玄禮其實是順勢而為的。 唐玄宗一行人到馬嵬驛之前,我有注意到史書中披露的一些細節。 1.唐玄宗從皇宮出走之前,散發了很多財物,說是留給百姓,這樣叛軍有東西搶,不至于殺害他們。 2.經過便橋后,楊國忠企圖燒橋阻斷叛軍追擊的道路,但唐玄宗認為會耽誤百姓逃命,讓高力士去滅火。 3.有一個叫郭從謹的老人進言,對唐玄宗批評了一番,唐玄宗沒有怪罪,還虛心認錯,之后安慰了老人再打發走。 4.一行人吃飯的時候,唐玄宗讓士兵們先吃,吃完再自己吃。 表面上這些細節是為了表現唐玄宗體恤百姓跟下屬的,頗有仁厚之風,但我認為這實際上是春秋筆法,再向我們透露一個事實——百姓與士兵對唐玄宗產生了怨恨,讓他感到恐懼。 先說第一個細節,派發財物,雖然聲稱是讓叛軍有東西搶不至于殺害百姓,但實際上是讓百姓留在長安,幫助他們拖住叛軍追擊的步伐,好讓唐玄宗一行人順利逃命。 第二個細節,先燒橋再滅火,很明顯也是做樣子,博取普通百姓的感恩之心。而且燒過的橋會導致百姓通行速度下降,出現擁擠的現象,這樣叛軍追擊會很不方便。反過來如果橋完全燒斷,叛軍要追擊肯定會繞路,只是多花一點時間;而燒一半的橋,叛軍大概率會通過橋追來而不是繞路,如果這時有百姓阻擋,叛軍的追擊效率反而更低。 第三個細節,一個普通老人就敢批評唐玄宗了,說明天子威嚴已經不在,百姓其實已經是很怨恨唐玄宗了,難不準會做出什么事情來。 第四個細節,唐玄宗特地讓士兵先吃,自己后吃,目的也是為了感動士兵,這不是在暗示他內心是懼怕士兵心生激憤嗎?而且說不定當時唐玄宗就已經感受到了將士們的一些不尋常的狀況。 這四個細節無不都在暗示兵變的前兆,是有可能不是人為推動的,而是本身這些士兵就很想發泄怨言的,也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被殺的御史大夫魏方進是諫官,跟楊國忠沒有直接利益關系;而被打傷的韋見素可是楊國忠一手提拔的,是被陳玄禮救下的。魏方進的死說明事出突然不是陳玄禮所能控制的,而救韋見素的行為,說明陳玄禮針對的只是楊國忠、楊玉環兄妹及其族人,并沒有針對其他黨羽,說明陳玄禮的行動有所保留——只能說他在整個兵變過程中一直都是忠于唐玄宗的角色,殺楊國忠等人很可能是出于保護唐玄宗的目的。 這樣一來,就比較好理解了,其實當時已經有兵變的勢頭了,李亨跟陳玄禮甚至唐玄宗是已經察覺到了,他們利用這個趨勢殺了“替罪羊”楊國忠、楊玉環兄妹及其親屬,給士兵與百姓們一個出氣口,減輕對統治者的威脅,好營造出安全的逃命路線。 看來楊玉環可能被這三個男人“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