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羊人考慮的是羊的利益嗎? 在上個回合中,蘇格拉底繼續采取類推、例證的方法論證了:嚴格意義上的醫生考慮病人的利益,而不是賺錢。 這聽上去非常在理,比如我們還可以說老師為學生,記者為事實、廚師為食客等,都是我們認可的理想的技藝該有之意。 但是,塞拉西馬柯并沒有就此放棄繳械投降,幾次勉強同意后,他奮起再次發難道:“蘇格拉底,告訴我,你有奶媽嗎?” 這下,把蘇格拉底給問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認為他“該回答的不回答,反而問這種不相干的問題”。 塞拉西馬柯說:“我認為你在流鼻涕的時候,沒人為你擦鼻涕;我想你如果有奶媽的話,她不應該不幫你擦,更不應該沒有教你區別羊和牧羊人的區別。” 言外之意,你連最基本的、孩童時就該懂的常識都沒有呀!你這是沒人教養呀! 如果大家留意就會發現,塞拉西馬柯總是不斷地用語言挑釁和攻擊蘇格拉底,坤鵬論猜想除了逞口舌之利外,這也是他的策略,因為人在被激怒的時候往往也是最愚蠢的時候。 塞拉西馬柯表示,因為按照你剛才所說,“牧羊人和牧牛人考慮牛羊的利益,所以才去照料牛羊,把它們養得又肥又壯,而不考慮牛羊的主人和牧人自己的利益”。 “按同樣的思考,你也會認為我們城邦的統治者,我指的是真正的統治者,他們對被自己統治的人的態度也會像牧羊人對羊一樣,日夜為被統治者的利益而操勞,而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 在前面坤鵬論就提到過,蘇格拉底喜歡用類推、例證的方式進行論證,它們確實讓人更容易理解,但是很多時候兩件事物雖然相似,卻終究是不同的,甚至看上去一模一樣,內在本質卻是天壤之別,這就是造成了此類方法的通病,正反雙方都能找到類似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如:蘇格拉底的醫生和塞拉西馬柯的牧羊人,聽著都可以為他們各自的論點服務。 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似乎一半站在蘇格拉底一邊,但還有一半站在塞拉西馬柯一邊。 而且,為了支持塞拉西馬柯,我們還可以舉出其他例子,比如:投資人,他投資直接是為了錢而不是他所投資的東西。 所以,這樣類推、類比、例證的方式,往往是大伙都能各取所需,結果誰都無法說服對方。 二、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接下來,塞拉西馬柯發表了一段一直流傳的著名發言,其中心思想就是《莊子·胠篋》所說的:“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譯文:那些偷了一個腰帶這樣不值錢東西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諸侯之家有仁義之名,那不就是剽竊來的仁義圣知嗎?) 塞拉西馬柯通過這段發言重新修訂了他的立論: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而不正義就是對個人有好處,對自己有益。 “蘇格拉底啊,你離弄懂正義者和正義、不正義者和不正義還差得很遠,竟然不知道正義者和正義只是表面上為了他者的利益,而實際上卻是強者和統治者的利益,是對服從和伺候統治者的所有被統治者的傷害,而不正義正好相反,就是統治那些頭腦簡單的人和正義的人。他們被統治,做對強者有益的事,伺候統治者,讓他們快活,而自己卻一無所得。” “頭腦簡單的蘇格拉底啊,你要好好地想一想,以這樣的方式,正義的人在與不正義的人打交道時總是吃虧。” “拿做生意來說,正義者和不正義者合伙經營,到最后正義的人總是沒有什么好結果。” “再拿辦公事來講,納稅和捐款時,兩個人財產一樣多,總是正義的人交得多,不正義的人交得少;而等到有錢可分時,不正義的人得到很多,而正義的人什么也拿不到。” “如果他們擔任公職,正義的人就算沒有別的損失,他也會因為忙別人的事而無暇顧及自己的私事,從而遭受損失,并且他也因為正義的原則,不愿損公肥私,結果一點好處也沒有,還會因此得罪親朋好友,因為正義的原則使他不愿意徇私情。而不正義的人情況就處處相反。” “當然,我剛才講的不是那種有本事大撈油水的人,但是如果你希望能判斷一個人是正義好還是不正義好,只要想一想這種人就可以。” “最容易說清這個道理的辦法就是告訴你不正義的最極端形式:干壞事最多的人就是最快樂的人,最不愿望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倒霉的人。” “這個干壞事最多的人就是僭主,他把別人的東西,不管是圣物還是俗物,是公產還是私產,都加以巧取豪奪,不是偷一點點,而是一股腦兒全部搶走。” “普遍人犯下的罪過要是被發現了,就要受到懲罰,而且名譽掃地,被稱作盜竊圣物者、強盜、拐子、騙子、扒手,說他們犯了各種不正義的罪過。” “而那些不僅剝奪公民的財產,而且奴役公民的人,人們不僅不會給他們加上種種惡名,而且還說他們是幸福的,不僅得到同胞的祝福,而且人們凡是聽到這些完全、徹底不正義的人所做的事也都會祝福他們。” “人們之所以譴責不正義不是怕做不正義的事,而是怕吃不正義的虧。” “所以,不正義的事只要干得足夠大,就會比正義更加有力,更加自由,更加有氣派,就像我一開始就說過的,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而不正義就是對個人有好處,對自己有益。” 不得不承認,塞拉西馬柯的發言代表了民間智慧,相信絕大多數人聽后,會暗暗點頭稱是,認為全都說出了自己的所見所想。 “人們之所以譴責不正義不是怕做不正義的事,而是怕吃不正義的虧”這句話非常經典,它其實也指出了人類社會道德規范的存在本質。 人的本質是自我保護的,是自私的,那為什么又崇尚道德,宣揚大公無私,推崇助人為樂呢? 坤鵬論認為,這其實就是一種博弈的結果。 當每個人自私地擔心別人自私,自己自私卻要求別人無私,便會讓人們時刻互相防備而無法合作,而人類社會的本質就是合作,甚至說,人離不開他人獨活。 所以,一邊是必須要合作,一邊是妨礙合作的自私人性,每個人最好的選擇就是制定行為規范和律法,限制和懲罰他人的自私行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別人心懷敬畏之情,限制自私人性的泛濫,從而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同時,對于自己本人來說,自私的天性必然導致希望世界上只有自己不被限制和懲罰,能無所顧忌的大撈特撈,也就是嚴于律人,寬以待己,希望別人做圣人,做一個無私無己,至德至尚的人,而自己則心安理得地做小人,甚至想從所謂圣人身上謀取個人的利益。 套用塞拉西馬柯的話就是,人們之所以譴責自私不是怕做自私的事,而是怕吃別人自私的虧;人們之所以制定規范和法律同樣也不是怕做自私的事,也是怕吃別人自私的虧。 正所謂,不患貧而患不均,人們不痛恨不公平,痛恨的是在不公平中自己處于不利的位置;我們不是痛恨腐敗,而是痛恨腐敗中沒有我們。 現實中,你我除非能夠左右立法以及法規的執行,也就是塞拉西馬柯所說的統治者,跳出博弈,成為博弈的裁決者,否則你我以及所有被統治者就必須處于博弈之中,必須遵守博弈的游戲規則,自私會被限制,違反規則就會被懲罰。 否則規則一旦被打破,后果便是自私泛濫造成的游戲混亂崩塌,無法為繼,這是參與游戲的人都不愿看到的,特別是游戲的主持和裁決——統治者。 人生如戲,不僅是戲劇,更是游戲。 三、塞拉西馬柯想說什么? 塞拉西馬柯先后提出了兩個關于正義的論題(定義): 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不正義就是對個人有好處,對自己有益;換言之,正義實際是他人的好。 第一個論題揭示的是,正義與不正義完全是統治者確立的,是相對的。 第二個論題則認為,存在客觀的正義與不正義的標準,但是,我們不應該遵從通常的道德觀點——做正義的人,因為,堅持正義會給人帶來損害,而堅持不正義則會給人帶來好處,人們之所以選擇正義是因為可能會因此受到懲罰,因此我們只要有機會避免懲罰就應該行不正義,從而滿足和擴大自己的利益。 這不禁讓坤鵬論想起了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毛姆的一段話: 我最后得出結論:做人的目的不是別的,只是為了尋求自身的快樂,即使是舍己為人,那也是處于一種幻想,以為自己所要尋求的快樂就是慷慨大方。 既然未來是不確定的,及時行樂便是理所當然的常識。 我認定,是與非只是兩個詞,行為準則不過是人們為保護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種習俗而已。 自由的人沒有理由非要遵循它們,除非他覺得它們對他并無大礙。 那時流行格言,于是我也把自己的信念寫成一句格言,用以自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別讓警察盯上。”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