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碌碌無為到碌碌有為 ——給周校長的回信 一次和朋友聊天,她說老師的工作太辛苦了,我開玩笑說:有碌碌卻無為。或許是因為今年教一年級的緣故,每天七點四十前到校,放學送完最后一個小朋友,打掃教室然后回家。這學期還有培訓,已經持續一個月沒有周末,不是上課就是培訓。為了培訓調課,常常是人在學校時,就得上五節課再加托管。還有學校的各種活動安排。事情一多,真的有碌碌無為的消極無力感——忙!茫!盲! 但沒有最忙,只有更忙。背著書包風塵仆仆的祥平,走路帶風的張躍,穿梭在校園各個角落的信心,縱觀身邊人,沒有一個是清閑的。連學校的老教師,也沒有一個是閑站的。周校長的忙不用說了。早上第一個到校,帶著學生晨讀;一周內到處飛,參加會議、做講座;給學生講故事、上課,應付各種檢查;接待各路來校參觀的老師……周二名師工作室開班那天,校長在樓上發言完就消失了。中途茶歇的時候,我路過歷史長廊,才發現校長在給學生上閱讀課。 校長這么忙,為什么樂在其中,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我想,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計劃有藍圖,所有的忙碌,都是奔著同一個目標去的。校長有五年規劃、十年規劃,高瞻遠矚,為著心中那所理想學校,不懈努力。作為同行者,我還未達到那樣的高度,我的眼睛盯著腳下的一塊塊大石頭,少有仰望星空。所以在行走中,覺得太難了。我常常會想,我有自己想做的,我不想一直被牽著走。試想,如果不是被牽著,我會主動忙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嗎?現實往往是被懶惰癥、拖延癥打敗。所以,最好的狀態是,把手頭的忙碌利用起來。如何利用,這是思考的重點。 信中,校長給了建議,開學前關注學期工作行事歷,對自己這一學期有一些規劃。在自己的班級里,找準一個對象或現象,有一項小課題。三人行的抱團,就是催促我們有提前規劃,如果看做是一項任務,它就是在徒增忙碌,如果是你教師生涯中的短期目標,真正去實踐,等期限到的時候,何嘗不是一種收獲。抓住機會和校長聊聊自己最近想做的,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或許他能給出中肯的建議。校長在信的最后也給了實行步驟:尋找方向,研究工作,超前工作。做到這幾點,能幫助我們跳出碌碌無為的怪圈。 要忙碌,但不要白忙活。從碌碌無為到碌碌有為,站在忙碌的頂峰,看清忙碌的背后,把忙碌做成雙贏機制,和學校,和學生共同成長。 祝:忙有所獲,累有所得! 您的同行者:潘豐潔 2020年10月31日 , |
|
來自: 新用戶9913Bp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