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到傳承再到夢想 望著面前身穿路服的杜偉瑋 爺爺杜清杰與父親杜恒琦相視一笑 路服上熠熠發光的路徽 承載著他們各自的故事 這是一個祖孫三代 都是共產黨員的家庭 他們情系鐵路事業 用樸實無華的行動 書寫著成千上萬鐵路人的追夢故事 一次支援一生奉獻 杜清杰工作時的照片 1933年,杜清杰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1960年,27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沒多久,他便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從北京來到包頭,從此扎根于此。20世紀70年代的鐵路建設時期,漫天的黃沙、呼嘯的大風是每天的常態,夏季酷暑難耐,冬季冰天雪地,風餐露宿、饑不果腹更是常事。杜清杰作為那個年代的共產黨人骨子里透露出一種堅韌,面對惡劣的環境他沒有一絲絲動搖,在國家一窮二白的建設初期,始終把“抓革命,促生產”貫徹到底。 歡送杜清杰工程師合影留念 20世紀80年代,杜清杰從施工隊調整至電工班組,他自學楷書、繪圖、電路等,短短兩年時間就從一個學徒工成為人人羨慕的“八級工”。之后杜清杰又調入鐵路工程單位,負責職工住宅樓電路、結構的設計和相關工程驗收,因為審核嚴格、鐵面無私,被大家稱為“杜黑臉”。憑借著對工程質量的這份執著,他連續5年被評為單位勞動模范,多次被評為技術標兵、先進生產(工作)者。 杜清杰工作時的照片 平日里,杜清杰最喜歡的東西就是早已被自己翻爛了的《毛澤東語錄》,還有別在胸口的黨徽。聽黨指揮、愛崗敬業,一輩子對鐵路建設工作的踏實奉獻深刻影響著自己的子女,他總對子女說:“如果沒有黨的號召,我不會有這份親手建設邊疆的成就感,你們工作以后,一定要努力做得更好。” 一種傳承一生奮斗 杜恒琪進行貨車除銹作業 杜恒琦的身上有著父親的影子,好學習、能吃苦,參加工作不到兩年,就獲得了全局技術比武第一的好成績。在父親的影響下,他于1986年光榮入黨,現在也已經是一名35年黨齡的老黨員。工作中的他肯吃苦、有擔當,在調整車間選擇班組的時候,杜恒琦主動要求去最苦最累的外制動班組,負責檢修貨車制動,每天在車底鉆來鉆去,工服都磨破了好幾件。 杜恒琪正在檢查車輛狀態 2006年,杜恒琦擔任包頭西車輛段生產調度,正趕上貨車轉8型轉向架改成K2型轉向架的集中檢修期。他一站就是一天,因膝蓋浮腫曾一度無法彎曲,卻沒有休息一天,直到作業順利結束。之后杜恒琦先后擔任過車間主任、車間黨支部書記,多次帶領大家搶險,處理險情上百次。 杜恒琪為職工講解貨車檢修作業要點 精神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發揚,父親終身奮斗的精神在杜恒琦的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他曾多次被評為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先進生產(工作)者。 一個夢想一個決定 朝氣蓬勃的新一代 杜偉瑋 爺爺和爸爸工作的點點滴滴,杜偉瑋都看在眼里,這份紅色基因也同樣流淌在她的血脈之中。出生后她聽到最多的詞就是“火車”,在那條筆直的鋼軌上,夢想的種子早已萌芽。高考后填報志愿時,杜偉瑋沒有一絲猶豫便選擇了鐵路專業。努力、積極、向上,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杜偉瑋嚴格要求自己,2017年還在讀大二的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杜偉瑋與青工討論電路知識 2019年,杜偉瑋來到包頭電務段條件較為艱苦的東勝西車間,設備檢修、監測調閱、故障處理……樣樣工作做到細致,成為同批青工中的佼佼者。這期間也曾有過迷茫,但在爺爺、父親的指引下,她從沒有迷失方向,繼續腳踏實地、勇做精彩呼鐵建設的“弄潮兒”。 ![]()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家三代人將最美好的年華 獻給了鐵路事業 用近半個多世紀的執著守候 演繹著最美鐵路人的故事 編 輯:柳偉炎 監 制:江 帆 審 核:袁紹銀 文章來源:草原鐵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