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作為道家繼老子之后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道學領域的修為被后世引為典范。特別是他善于運用寓言故事,來把道學思想貫穿其中,把宇宙自然的規律和至理顯化其中,這是極其高明的一種文以載道、傳道、弘道的技巧和方法。 后世有很多人,通過莊子的這些寓言,就啟發出很多的智慧,并用于生命的自我內求、內修、內證,指引生命轉化思想意識,升華生命。 這在今天的社會,在人心浮躁,身心被世事紛擾而分離的現實中,如果能從莊子的這些智慧中找到一些破解的方法,那對我們人生就是一種積極利好的推動。 在此,我們將莊子文章中的這些寓言故事,分章節跟大家結合現實地作一個分享,希望能夠通過我的分享,能夠讓大家接通一個通往解脫喧囂,遠離浮躁,進而回歸身心寧靜,超然物外的另一個平行時空。讓生命在那個時空做一個全然地身心修整,進而恢復本性的天真,進入沒有煩惱、憂愁、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 本次分享的是《莊子·逍遙游》——從鯤鵬和蟲鳥引發的對自由的思考。 一、鯤鵬飛天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白話:在遙遠的北方天邊之地,有一種魚,叫鯤。這個鯤的大,都不知道有幾千里。這個鯤是有變化為鳥的能力,當其變化為鳥的時候,就被稱之為鵬。這個鵬的背,也是不知道有幾千里那么大。當這個鵬鳥振翅而飛的時候,其翅膀好像垂天的烏云一樣。這個鵬鳥,在海的洋流向南運動的時候,借勢向南方天邊的天池飛去。 現實致用:莊子的想象力是超出我們常態思維的,而這種以鯤鵬做比喻的手法,也給人以新奇的吸引。更有一種超脫的自由意志和思維。我們現實社會中,大多數人受到的教育,在條條框框中,人的思維和自由意志都被限制了。所以,現代人在思維和自由意識的方面,就顯得格局和境界不高的狀態。 且看毛澤東主席的詩詞,就有莊子的這種灑脫自由的高遠心境。比如《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這首詩就是一種高遠境界的自由意志發揮,是擁有了超脫世俗局限的博大胸懷的人,才能造出如此驚天地的詩句的。對此,我們今天的世俗之人是否也有參考借鑒意義呢? 二、萬物相推 原文:《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白話:《齊諧》是專門講志怪的書。在《齊諧》這本書里就講:“鵬鳥向南方的天邊遷徙,從水上起飛,激起水浪就有三千里,借著海洋季風的運動勢能,旋轉著就能上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去到南方遙遠天邊也要有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停下”。 在大地上,我們在晴日的天氣會看到大地的氣如野馬一樣奔騰不息。而在有陽光的房間里,我們通過陽光的照射也能看到塵埃在空氣中飛舞。自然界的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是借助各自的生生不息的運動勢能,相互推動。 高廣無垠的天空蒼藍而又深遠,這個天的顏色就是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嗎?我們從近及遠地去看,是看不到頭的。若是從高空向下看,隨著距離越來越遠,因為距離的變化和身處虛空,也會覺得大地在空中看不到頭。 現實致用:莊子在這段文字中,給我們的啟發也是很大的。 比如講出了鯤鵬飛天所運用的借勢原理,鯤鵬雖大,若不懂得借勢,也難以飛到九天之上。那我們在世俗中做事,是不是也要懂得借勢呢? 再比如,大地的在天氣陽光好的情況下,能夠看到大地上的氣如野馬樣奔騰不息。而且,莊子也觀察到,塵埃在空氣中的運動變化。由此莊子發現,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可以相互借力而彼此推動的。 這在我們現實社會,每個個體人的發展,以及組織也好,單位也好,是不是也是彼此借力,或者在矛盾力的作用下,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呢?我們能明白這樣的規律,是不是就可以用平常心看待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運動并變化著的事物呢? 莊子還從空間不同角度,給我們提供了看待事物變化的視角,也就是說,我們現實世界,看問題,若單純從一個低緯度去看是無法了解事物發展全部真相的。若能從更高維度去看,那么視角不一樣的時候,看到的也必定不一樣。 三、厚德載物 原文: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白話:如果水的積存量不深厚,那么承負大船。倒一杯水到一個凹坑里面,也只能放上一只草葉做的舟而已。若把杯子當船放上去,就會沉下去,跟泥土膠粘到一起,是因為水太淺而船大的原因。 風若不能積累的力量厚重,那么也是沒有力量撐起鵬鳥的翅膀的。所以,必須要升到九萬里的高空才有純厚力量的風承載鵬鳥飛翔。同時還有夏季的季風在后面推動,鵬鳥只有在萬里高空才能背負青天,沒有障礙地借勢向南方天邊飛去。 現實致用:莊子告訴我們,什么叫厚積薄發,什么叫厚德載物,同時,也要學會借勢來為我們自身的發展提供前行的動力。 很多人在人生發展的路上,就很容易犯這樣的毛病,也就是說,在自身實力還不夠的時候,德行、能力、各方面準備還不足的時候,就開始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事情,這樣做必然會失敗。 所以,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先打好基礎,然后做好籌劃,創造條件。也就是說一定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各方面條件,再去做想要做的事情。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四、層次境界 原文: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白話:鵬鳥南飛之際,消息傳播,林間有一蟬一鳩交流的時候,就嘲笑鵬鳥說:我決定起飛,從這棵榆樹飛到那邊的枋樹上去,若一時不能飛到,就在半路歇息一下,然后在飛過去。我們怎么會傻傻地像向這個鵬鳥這樣,還要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去南方嘛? 我們所生活的大自然莽莽蒼蒼之地,無論昆蟲還是小鳥,一天三餐覓食,天晚了就歸巢休息。人若行百里的路程,就要備足路上用的干糧。若行軍千里之外,就要備足三個月的糧食。蟲鳥是無法理解人類這種超出他們認知的生存方式和行為的。蟲鳥和鯤鵬之間的差距巨大,根本不在一個層面。所以,高層次的生存方式,低層次的人是永遠也無法懂得的。 現實致用:莊子告訴我們,層次不一樣,內在的境界必然不一樣,境界不一樣,看到的外邊的世界也不一樣,所以在行為上所做的事情自然就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現實社會中,如果你發現對一些事情理解不了,雖然你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但我們要知道,可能在自身沒有達到那種境界的時候,理解的事物終究是有偏差的。 就如我們不能站在西醫的角度理解中醫,不能站在科學或者哲學的角度理解道學和易學一樣。這不是在一個層面上的存在,自然就不能形成一致的認知。 但我們也不能因為不理解,就否定,總要抱著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包容,這樣才能推動這個世界正向前行。就像當初西方科學想要沖破神學的藩籬一樣。人類終究要前進,那些阻擋人類前進,不合乎道德規律的一切都將被勢不可擋的歷史車輪碾壓。 小結: 莊子·逍遙游,通篇給大家的啟發和精神引領,就是要突破我們的思維局限,讓我們活在心靈超脫凡俗的大自由中,這樣才能讓生命也跟著走向真正的大自由。 我們這個世界,雖然在今天因為哲學、科技的發展已經日新月異了,但是對于人類生命本身的了解還是太少太少。因為現代社會研究生命本身,都還是用外求方法論為基礎的研究方式,而早在莊子時期,就用內求和外求結合的方式,找到了人類生命通往更高維度空間的自由之路。如果,我們能夠從莊子的思想中,思悟出用于指導當今社會的智慧之用,那將是我們國人之幸,人類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