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之際,“社會學研思”公眾號推送了【新學期】系列推文(點擊圖片可查看相關推文),推文包括一份社會學課程大綱、一份社會學專業新生入學推薦書目、四篇學人寄語,涉及大學讀書、學生工作、學術研究、生活等各個方面。 李鈞鵬老師在《發現多維的社會:社會學原著選讀課程大綱(2021年秋季)》課程介紹部分寫道: 教材背得多,原著讀得少——這是國內社會學專業本科生的普遍現象,本課程希望在這方面有所修正。作為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本科二年級的專業選修課,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和深化學生對社會學的興趣,引領學生進行嚴肅的專業閱讀,訓練學生的學術批判能力,并為他們構思自己的研究項目打下初步的基礎。……通過閱讀一系列主題各異、方法多元的原著,這門課程希望展現出社會學在社會關系維度上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在分析社會現象上的獨特穿透力。 雖然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去選修李鈞鵬老師的這門課程,但這份課程大綱可以提供一個閱讀指引。  第二篇推文《社科大社會學專業新生入學推薦書目》下面有讀者留言道:“我感覺看完這些本已經可以畢業了”,對于許多本科生乃至碩士生來說,沒時間讀書或不愿意讀書似乎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以至于讀完社科大社會學專業新生入學推薦的33本社會學相關著作似乎都成為不可能的事。但,不沉下心來試試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讀完這些“入門”著作呢?第三篇推文是包剛升教授在微博上發的幾點感想,在這篇感想中,包剛升教授提了幾個重要問題:第一、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大學生、研究生還是要老老實實讀經典,認認真真寫文章。第二、大學、研究生階段參與某些學生工作、活動項目、文娛賽事和實踐計劃,固然是必要的,但卻不宜在那些方向上投入過多的時間與精力。第三、我向來主張,大學、學院及其學工系統不要給同學們設置過多的學分,不要設置過多的活動項目,不要設置過多的指揮棒,不要把他們的時間占得滿滿的。 高??凕c為王、極其內卷的當下,包剛升教授的幾點感想在實踐中似乎難于上青天。第四篇高玉教授的長文在說同一個主題,即“文科大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自己讀書”,高玉教授指出,對于文科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不是上課,不是社會實踐、實習,也不是寫文章、做科研,而是閱讀,不僅通過閱讀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增長智慧,培養高尚的情懷和品德。學生不讀書,這是當今中國大學最糟糕的情況。如何讓大學生在大學里真正讀大學而不是讀中學甚至小學,這才是當代中國大學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五篇推文是周雪光教授在北大元培學院“學記”系列活動(2018年11月2日,第一期)中的講座紀要。在這次講座中,周雪光教授認為大學是我們尋找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機會。同學們一方面要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有心地去聽聽別人的意見。不是說別人說的你都接受,而是有心地去看怎么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周雪光教授指出,對于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們而言,如果預期自己可能做不好,分心為自己準備后路,于是不能全力去提高自己在這個領域中的學術能力,那么,結果恰恰是你在競爭中不能成功。所以我想說的是,每做一件事,就應該踏踏實實做好。這是一個基本素質。關于讀書,周雪光教授指出,第一是要有耐心,堅持下去;第二,需要有一個精讀和泛讀的區別。第六篇推文是潘綏銘教授對碩士研究生的一點提醒,即在做研究特別是寫作碩士論文過程中要講求研究方法。在潘綏銘老師的理解中,所謂研究中的“證據”絕不僅僅是定量數據或者訪談資料,還包括社會洞察或者人生感悟,這都是碩士研究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在田野調查與學術研究中需要去學習、體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