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末代太后隆裕給人的印象是懦弱無能,一手葬送了清朝,但事實上,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感謝她。正是因為她的開明和愛民如子,才保證了中國南北統一。她一人承擔了所有的指責和非難,但是卻避免了生靈涂炭、百姓遭殃。 慈禧太后的侄女 葉赫那拉靜芬生于同治七年,在她出生的這一年,日本爆發了明治維新。 靜芬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滿洲鑲黃旗人,小名喜子,自幼和皇室走得很近。她還有一個姑媽是醇親王嫡福晉,生下了后來的光緒帝。她的父親桂祥是慈禧太后的弟弟,被封為滿洲鑲黃旗副都統。 桂祥的三個女兒都嫁入了皇族。靜芬姐姐靜榮嫁鎮國公載澤,載澤為嘉慶帝第五子惠親王綿愉的長孫。妹妹靜芳嫁順承郡王愛新覺羅訥勒赫(世襲罔替)。 據葉赫那拉后人回憶,盡管靜芬長相一般,但是很受慈禧太后的重視。太后覺得她是一個可以在關鍵時期穩定天下的人。所以,太后給靜芬的姐姐和妹妹指婚,但是卻讓靜芬暫時不要嫁人。 世紀婚禮 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五,光緒皇帝選后妃活動在紫禁城體元殿隆重舉行。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光緒帝不得不選長相平庸的表姐靜芬為皇后。皇后父桂祥晉封三等承恩公。 次年,帝后舉行了極度奢華的婚禮,花費550萬兩白銀,約合11億人民幣,是英國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世紀婚禮花費的5倍。 十一月初二,行納采禮。十二月初四,行大征禮。彩禮包括200兩黃金,一萬兩白銀,一個金茶筒,兩個銀茶筒,兩個銀盆,一千匹綢緞,二十匹文馬等。光緒帝給準皇后的禮物用74座龍亭裝載,而給準皇后娘家的禮物,則用58座采亭裝載。 大征禮之后,皇后家開始送嫁妝。送嫁妝的隊伍浩浩蕩蕩,綿連數里,侍衛大臣、內務府大臣率領眾多侍衛在沿途領引保衛。走在前面的挑夫已經到了乾清門廣場,后面的隊伍才剛剛走到東華門。 光緒皇帝的大婚儀式于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按照中國民間習俗,新郎要親自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貴為天子的皇帝自己不去,而是派使臣代為前往,即奉迎禮。 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在子夜時分就來到桂祥家。首先舉行冊封禮,授予準皇后象征皇后地位的金冊和金寶。皇后的金寶用500兩純金打造,上面分別用滿漢兩種文字鑄造出“皇后之寶”四個字。 冊封禮結束之后,迎親的隊伍在子夜11點55分出發,前往紫禁城。皇后身穿華麗的大婚禮服,乘坐黃色鳳輿。迎親的隊伍經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在3點30分抵達紫禁城的乾清宮門前。皇后下鳳輿,有人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遞上一個寶瓶,皇后手捧寶瓶進入宮中。皇帝大婚,皇后要跨火盆、跨馬鞍,跨火盆既有跨火驅邪的意思,又有火燒旺運的含義。馬鞍下壓兩個蘋果,諧音是平安。跨馬鞍寓意平平安安。 皇帝和皇后的洞房設在坤寧宮內。光緒帝和皇后進入洞房之后,先要坐在龍鳳喜床上,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由皇后娘家準備,必須煮得半生不熟。吃的時候要有人問“生不生”,里面要回答“生”。吃完餃子以后,接下來就舉行合巹禮。 二月初二,皇帝在紫禁城內舉行朝見禮。初四舉行慶賀禮。太和殿上高懸巨幅“囍”字,皇家樂隊分列東西兩邊,光緒皇帝坐在太和殿內,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賀。 慶賀禮結束后,還舉行隆重的頒詔禮。頒詔禮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禮部官員把帝后大婚的喜訊昭告天下。初五、初八分別舉行筵宴禮和祈福禮。 二月十五,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設宴,款待皇后娘家的男性成員和王公大臣,而皇后則出面宴請娘家的女性成員。至此,光緒皇帝的大婚典禮落下帷幕。 失寵的皇后 婚后,葉赫那拉皇后居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葉赫那拉皇后由于姿色平庸、性格低調,不受丈夫光緒帝的寵愛。珍嬪他他拉氏獲得光緒帝的專寵。珍嬪美麗活潑,既深諳中國文化,又喜歡西方文化,還熱心政治,和光緒帝志趣相投。珍嬪的姐姐瑾嬪也不受光緒帝的寵愛。慈禧太后五十大壽之際,晉升珍嬪和瑾嬪為妃。 主張共和 宣統帝即位,尊葉赫那拉皇后為隆裕皇太后,遷居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由于宣統帝年僅三歲,由隆裕皇太后垂簾聽政,宣統帝生父醇親王載灃監國攝政,共同主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 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之位,隆裕太后成為大清王朝終極責任人。隆裕太后在養心殿與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進行了長達1小時的會談。會后,袁世凱被任命為議和全權大臣。袁世凱委托唐紹儀為議和代表,負責與南方各省進行和平談判。隨著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隆裕太后召集慶親王奕劻、袁世凱等王公貴族和國務大臣共商國是。她最后表態說:“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隆裕太后進一步表示:“這并不僅僅是我家里的事,天下安定至關重要。”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至此初步確定。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六歲的宣統帝頒布退位詔書。《大公報》對隆裕太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嘗有垂簾之政績,而獨以讓德高懷,召億兆人之謳恩,曾不以國體之變遷,而稍馳其愛敬者,伊古以來,實惟前清隆裕太后。 ” 國父孫中山也曾贊美道:“皇太后讓出政權,以免生靈涂炭,實為女中堯舜。” 隆裕太后是個偉大的女性,她以一己之力呵退了滿洲親貴中的好戰派,承擔了由此產生的一切責任,避免了中國出現南北分裂,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貢獻。 1913年,隆裕皇太后因承受了太多滿清皇族的指責而憂郁而崩,民國政府舉行了國葬,全世界很多國家都降半旗致哀。隆裕皇太后與光緒帝合葬崇陵,謚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圣景皇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