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工作室心理咨詢個案中,因婚戀情感問題前來咨詢的來訪者幾乎占了整個咨詢來訪者的60%左右,可見,情感這個東西在我們日常的柴米油鹽的生活中經常被忽略了,為了生計,為了工作,為了生活,往往忽視了個人的情感問題,而真的情感出現問題的時候,卻也是讓人最為痛苦和掙扎的,讓人覺得好像丟失了很重要的東西,迷失迷茫,不知所措,急需得到幫助。 戀愛中的親密關系也是最能照出人原本樣子的關系,在親密的關系里真實的展現了我們身上所帶有的印記,關于原生家庭,關于情緒情結,關于童年經歷,關于成長中的積極體驗與創傷......戀愛中兩個人的關系也許是相愛相殺著,卻還蠻享受著這樣甜蜜的折磨,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觀察一下生活中各個小情侶,小家庭,在表面平靜的關系下生活著,當你深入地去了解他們關系的時候,你會發現戀愛情感中有著一如我們嬰兒一般的依戀關系,這一點也有心理學家在進行研究。你會發現,戀愛著的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模式和嬰兒的依戀模式有很多關聯。 成人依戀理論 心理學家也研究了成人的依戀理論,說是“依附理論”也許會更準確,成人之間的依戀關系分為了:安全型、多慮型、超脫型和恐懼型。 他認為在戀愛的親密關系中,人內心詢問的依然是幾個根本性的問題: 所依戀的對象在附近嗎? 他接受我嗎? 他關注我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她就會在戀愛的親密關系里感覺到安全、自信和被愛,然后可以自然探索周圍環境和外部世界,與他人玩耍與交際。此為安全型依附的關系。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可能會焦慮不安,主動尋求跟隨和呼吁。就像《我的前半生》里面作為家庭主婦的羅子君一樣,習得性無助至精疲力竭,到失望抑郁的狀態。則會是多慮型的依附關系。 對這三個問題的自我內心回答除了外在的親密對象的表現與表達,還有自我對自己的評價,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的?自己是不是完全接納自己的?自己是不是希望被關注的?如果自己對自己是不接納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則會容易在親密關系中呈現恐懼型的依戀,想要愛又害怕對方不愛自己,因為自己就不愛自己。 也有的人不愿意去追求與單個個人的親密關系,他/她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在外界大自然或者某些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覺得親密關系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要自己走一條獨特的生活之路,此則呈現出超脫的依附關系。 成人依戀 vs 嬰兒與母親的依戀關系 從成人的戀愛關系探索到嬰兒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心理學家使用陌生情境實驗將嬰兒放置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讓媽媽和嬰兒在一起,離開,然后再回來。不同的嬰兒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 有的孩子會在媽媽離開時心煩意亂,吵著要媽媽,媽媽回來之后,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就好,孩子還是會很開心的去玩耍,這是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占60%左右,統計出,這類孩子的媽媽大都會給予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及時的反應。 有的孩子在媽媽離開和回來的過程中,內心很矛盾,既想得到媽媽的安慰又想“懲罰”擅離職守的父母。這類的孩子占比低于20%,據統計,這類孩子的媽媽通常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不太敏感,反復無常或是遺棄孩子。 有的孩子在實驗過程中,不因與媽媽分離而過于痛苦,重聚時也會主動回避與父母的接觸,注意力轉移向他處。這類的孩子所占為20%,剩下的即為綜合型的孩子。 對比一下,這樣的親密關系和嬰兒時期對媽媽的情感依戀有什么區別?熱戀的戀人之間巴不得“合二為一”,把對方吃到自己的肚子里,達到共生的狀態,這和母嬰關系有很大的異曲同工之處。心理學家Shaver將戀愛依戀的情感關系和母嬰關系做了對比,總結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婚戀情感中的依戀關系與我們成長經歷中的母嬰關系、原生家庭、個人內心發展相關,所以,我們需要去調整自己的內在感受與聯結,自我成長才能更好地促進關系的成長。 |
|
來自: 新用戶3445WI0P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