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接待過一位來訪者,這姑娘剛剛失戀,痛訴與前男友交往中的各種付出,比如幫他買早點、洗衣服(包括內衣)、做ppt、拉他健身,等等。而男友撂下一句“和你在一起,我覺得喘不過氣來”決然離去。我問哭的梨花帶雨的姑娘:這次咨詢談些什么,會讓你覺得有收獲呢?“老師,你可不可以用我的微信跟他聊天,讓他重新回來?”姑娘想了想,眨巴著大眼睛,跟我說。
我對姑娘的請求并不吃驚,交往中沒有界限感的人,是拎不清各自責任的。
這里的“界限”,是什么呢?就是人際關系中的心理距離。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講過一個寓言: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們馬上分開;御寒的本能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疼痛則使它們再次分開。這樣經過幾次反復,它們終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最輕的疼痛下能得到最大的溫暖。
這像極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們因為空虛和孤寂與他人發展一段關系,又因為無法容忍彼此的缺點從關系里逃離。這就是“刺猬取暖”在人際關系里的映射:心理距離效應。
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人們把一般情況下的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的倒U型關系的現象稱為心理距離效應。 研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中等程度的空間距離最能令人產生心理的吸引效應,使人樂于積極的人際交往,而過近或過遠的空間距離都會使人產生心理的排斥或疏離的效應,使人際交往發生障礙。
我這位來訪的姑娘,無論是對前男友生活各方面的侵入,還是對咨詢師提出不恰當的要求,都反映出,她不善于調整與人交往中的心理距離。
談到缺乏界限感,不得不提到去年大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我們被“國民好閨蜜”唐晶圈粉的同時也見證了沒有界限的友誼帶來的痛苦。
閨蜜有難,確實可以用自己優越的條件來幫助對方走出困境,但并不代表她要24小時照顧著對方,甚至要求自己的男友也同樣對閨蜜心懷熱忱、隨時待命:
子君心情不好,將自己關在家里,工作中抽不開身的唐晶就讓賀涵幫忙去家里看看她;子君趕地鐵被擠掉了鞋子,唐晶想也不想就讓她打電話給賀涵,看能不能順路捎上她;子君搬了新家,住不習慣耍小孩子脾氣,唐晶就讓賀涵買些玩具給子君送過去…
正是由于唐晶一次次的差遣,讓原本互相討厭的子君和賀涵之間逐漸產生了依賴與好感。在這段友誼中,淡薄的邊界感,使唐晶遭受了男友和閨蜜的雙重背叛。
家庭關系中的“越界”就更多了,比如無處不在的越俎代庖,比如“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冷”,比如“我這樣做是為你好”。
回看我們的生活:和自己如膠似漆的伴侶,三天兩頭聚在一起吃喝玩樂的好友,粘連緊密的親子——隔了幾年再來看:關系更緊密了,還是更疏離了?感情變深了還是變淡了?
答案不言而喻。
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距離。和誰走得過近了,接觸的時間過久了,都會產生不滿甚至傷害。
為什么我們在交往中不善于調整心理距離呢?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蠻多的,我們大致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理解。
首先,中國文化將人的集體性放在首位,相對忽視人的個體性,在人際相處中,界限比較模糊。
其次,與他人的心理距離過近或者過遠,都是一種心理防御,根源在于這個人的內在安全感不足。
第三,模糊的界限感,能帶來實際的好處,比如獲得關注和幫助。
最后,無法守住心理界限,往往是在與人交往互動中被動習得的。
舒適長久的關系,既要在空間上給對方留有一席之地,又要在時間上給對方騰出空隙。在人際交往中,具體怎么做,才能守住有效的心理距離呢?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如果在經濟上不獨立,是很難真正獨立的。試想一個無法保障自己生存的人,何談自我負責?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與他人限定心理距離而不去依賴呢?
學會供養自己,為自己建立邊界。足夠的自尊和自愛會增加你的安全感,會幫你守住心理疆域,會讓人際關系變得更好。
問問自己的心,我們那些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越俎代庖,滿足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還是對方的需要?
比如文章開始那個失戀的姑娘,她為前男友所做的種種,大抵都是姑娘“我要為男友做事情”的一廂情愿,而男生卻在自己的界限被侵犯之后感到窒息,最終落荒而逃。
面對姑娘的請求,若我應允,便是我承擔了她的責任。所以我問她:“如果別人代替你挽回了這段關系,你如何去體驗戀愛中的失而復得?如果你的男友發現后與你對質,你如何應對那樣的場景?”這就是把責任還給她本人。
明確自己的界限,就是確定自己的心理邊界,確定自己的所有物和所有權。
我的一位老同事,是大家公認的“好好先生”,他無法分清工作中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只要有人找他幫忙,他就答應,因而,夜以繼日的工作,加班加點,結果工作壓力過大,自己勞心勞力,苦不堪言。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模式中,要學會拒絕,學會溫柔堅定的維護自己的界限。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界限才不至于被入侵。
界限感是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存在,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教養,也是一段關系健康發展的長生良藥。
親而有間,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樣的人際關系,我們可以擁有。
參考資料:
1. 凌嵐.《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際關系的秘密》. 古吳軒出版社. 2016.1
2. 曼弗雷德·凱茨·德·弗里斯【荷】. 《刺猬效應》. 東方出版社.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