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中午去一家涼皮店吃飯,到的時候店里人正多,僅有的位置上,上一桌客人的餐具還沒收,我們坐了下來。這時,一個看起來才7、8歲的小男孩兒很有眼色地跑過來,動作利索地收走了桌子上的餐具,又拿來抹布擦桌子。 過了一會兒,男孩兒又端著兩份涼皮過來送餐,我們趕緊接住,對他說謝謝。 被這樣一個小孩子的服務,我作為一個同樣有孩子的寶媽,心里很難受。 孩子很懂事,而且誰也不比誰差,也沒有必要替人家感到心酸,我只是作為一個母親,想到如果自己的孩子也這么懂事的話,我應該也有一些難受。 因為家里條件不好,孩子被過早地催熟,小小年紀就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有的需要去幫忙做家務,有的需要去幫著帶弟弟妹妹,有的還需要幫父母忙家里的小生意……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好像在這些孩子身上,困難反而成了一種財富。 但我覺得沒有這么簡單。 有位的網友說:“我活到40多歲才明白,窮人的孩子其實并不會早當家,他們一般要到30歲左右,才會逐漸成熟有主見。” 他所說的成熟有主見,是指理解人類社會運轉的邏輯,以及人性深處的真相,而不僅僅是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 成熟的含義,不應該僅僅是“懂得生活的艱辛”,更應該是形成自己獨立完整的人格。 家庭的困難,對孩子更透徹地理解這個世界,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幫助,從這些樣的生存環境下得出的人生道理行為習慣,還可能成為孩子長大后不適應這個社會的因素。 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就不太富裕,所以我也是很早懂事的孩子。 發現家里的情況后,我很少跟父母開口要東西,因為害怕父母為難,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壓抑自己的需求、顧全大局的性格。 長大后,我發現這個特點讓我錯失很多機會,讓我自己變得沒那么開心,也讓別人跟我相處有些累,所以我在二三十歲的年紀,又開始重新學習兒童般的直抒胸臆、主動爭取…… 相反,我觀察身邊家境比較好的孩子,他們身上并沒有所謂“驕奢安逸”、“不思進取”的問題,相反,他們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更高的追求,也更勇敢。 家境更好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他們接觸到的圈層會更廣泛,看到的事物也更多元,這會促使他們對人生和世界有更多的思考層次。 還有一點區別也很重要,就是父母能夠對孩子提供的人生建議。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那段時間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辦,就是跟著別人一起考各種試。后來工作之后,才發現很多道理如果自己提前知道,就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這里消耗掉的不僅僅是青春,還有很多激情和斗志。 所以說,家境的貧困,不是提升孩子獨立成熟度的最好方式。 真正能讓孩子獨立成熟的,是提升認知。 有一本書叫做《貧窮的本質》,其中就講到讓貧窮代代遺傳的到底是什么,不是機會,甚至不是勞動,而是貧窮的認知。 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去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從而帶動孩子提升認知。 提升認知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學習一是多出去看看。 學習是普通人最低成本地提升自己的方法。 課本,書本,媒體,這些都是學習的素材,把自己的時間花在這些事情上,比刷無聊的短視頻有價值得多。還有當下流行的一些概念、熱詞,社會中的一些新的趨勢,都要跟上。因為認知提升的最大敵人,就是認知固化,讓自己能夠接受新信息新觀念,這本身就是可貴的。 在育兒觀念上和教育方法上,更應該保持學習的態度。 出去走走是最直接的學習方式,比講道理更管用。 見世面,并不一定是有錢才能做的,很多很有用的地方但免費的地方,我們并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圖書館博物館,一年能去幾次?不說遠的,周圍地區的人文自然旅游景點,有沒有充分逛過,有沒有跟孩子講過背后的故事?旅游有舒服的游,也有窮游,見得多了,孩子就知道世界很大,志向應該更高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