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官渡之戰前,袁紹戰勝曹操的幾率為百分之六十的話,官渡之戰后,袁紹翻盤的機會就非常小了。 官渡之戰前,袁紹旗下謀士如云,兵多將廣,陣容強大;但是曹操當時也并不弱。當時全國規模較大的武裝一共有八支,即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 經過一番洗牌,曹操擊敗了呂布、袁術,張楊也被消滅,張繡率軍歸順曹操。 袁紹則說服了劉表和豫州諸將,消滅了公孫瓚。 關中將領則不偏不倚,表示中立。 袁紹擁有冀州、冀州、青州、并州等河北之地,'戶口最多,田多墾辟,又有桑棗之饒' ,'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 但是曹操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奉天子而征四方”,有號召力,名正言順。 所以說,袁曹官渡之戰,袁紹勝算大點,可以說是上天給他的機會,這時候他,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但是袁紹沒有好好把握這天賜良機,功虧一簣,輸給了曹操。 所以說,官渡之戰后,就是再給袁紹10萬大軍,他也無法翻盤。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袁紹失去了一個團隊官渡之戰前,袁紹手下文臣武將遍布,陣容強大;官渡之戰后,袁紹的團隊支離破碎,消失殆盡。 武將:官渡之戰后,顏良、文丑、蔣奇、淳于瓊被殺;張郃、高覽投敵。 智囊:田豐、沮授被殺,許攸叛變;逢紀、審配鼠目寸光,難成大事。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 袁紹死后,逢紀、審配私下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繼位,逢紀被殺,陰謀沒有得逞,連袁譚都不能搞定。 而反觀曹操,團隊不但沒有損失,反而發展壯大:許攸成為曹操謀士,張郃、高覽投降曹操。 曹操和袁紹的力量對比,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曹操勢力膨脹,袁紹的力量必然受到削弱,想要翻盤比登天都難。 最關鍵的是,袁紹在官渡之戰后,失去賴以翻盤的人才,這才是最致命的。 袁紹能力不行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實力比曹操雄厚,最后敗給曹操,把好好的一副牌打得不能再爛,絕不是偶然的。 開戰前,曹操謀士郭嘉曾經發表了一個著名的《十勝十敗》論,詳細論述了曹操和袁紹的才能,其中雖然有對曹操拍馬屁的成分,但也比較客觀。 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戰略眼光不行,還不會知人善任。 當曹、劉作戰的關鍵時刻,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后”,但袁紹竟然不予采納,理由竟然是自己的小兒子有病,以致使曹操得以從容收拾劉備回軍官渡 。 曹操跟袁紹戰到正酣,軍中突然斷糧,又到了千鈞一發的時候。這時候曹操向荀彧催糧的密信被許攸,許攸趕緊建議袁紹切斷曹操運輸線。 可是袁紹依舊沒有采納,反而對許攸的忠誠產生懷疑,大罵他說:“你和曹曹操是老相識,是不是要制造假情報,給老子挖坑?” 以至于許攸感嘆說:“豎子不足與謀”。 袁紹不僅沒有戰略眼光,也不會識人。 在兩軍對壘的關鍵時刻,把保衛糧草的重任,交給一個終日飲酒無度,士兵都懼怕的醉鬼淳于瓊,導致袁軍后勤保障基地烏巢被燒。 除此之外,袁紹還心胸狹窄沒有度量,我們上面說過對待許攸的態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袁紹的智囊田豐也是如此,因為袁紹的氣度而得不到重用,荀彧曾評價說他“ 剛而犯上”。荀彧的“剛”是為了袁紹的稱霸事業,但是卻為袁紹所不容,把給他獻計獻策的田豐關進監獄。 當袁紹戰敗的時候,有人恭喜田豐說,主公(袁紹)回來一定會重用你,因為他沒有聽你的建議,回來怎么會不重用你?田豐卻非常絕望地說:如果打了勝仗,主公也許一高興會放過我;可是打了敗仗我就沒命了。 袁紹回來后,果然借故殺了田豐。 反觀曹操,當初袁紹的手下陳琳起草檄文,把曹操祖宗八代都罵了。官渡之戰中,陳琳落入曹操之手,誰都說他死定了。可是曹操不但沒有殺他,而且不計前嫌加以重用。 最叫人折服的是,袁紹之戰局勢不明朗的時候,曹操手下很多人暗地里給袁紹寫信尋求退路。袁紹失敗后,這些信件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看都沒看就讓人付之一炬,他告訴大家說,當時連我自己都心里沒譜,大家這樣做也沒有什么奇怪的。 總的來說,二人格局不同,眼光和氣度都不同;官渡之戰袁紹失敗是必然的;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所以說官渡之戰后,袁紹也沒有機會翻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