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1、標題用“仨”而不用“三”,在于本文所論乃三個百年的不同,所以不用一般量詞“三”。2、本文摘自拙文《“文學圖像論”之可能與不可能》(后為《中國文學圖像關系史》“總序”(代)。3、之所以摘要重發,乃有感于李澤厚先生逝世后各種網貼,其中有種網貼使我不明就里:紀念、懷念?還是……?于是在朋友圈發帖如下:李澤厚先生去世后,我的挽聯是“特立獨行,學界梟雄”。“梟雄”者,非一般英雄之謂也,為達目標,往往有反常之舉,從而授人以柄。所以,我們在紀念他時,應將此“柄”與其貢獻分開。例如此帖載李澤厚曰:“我說21世紀應當是教育學世紀, 也是說應當重新確立“意義”, 不能像20世紀一味地否定意義、解構意義。通過教育, 重新培養健康的人性, 便是重新確立意義?!?/span>在我看來,將20世紀定義為“一味地否定意義、解構意義”顯然欠妥;恰恰相反,這個世紀意識形態嚴重沖突;如果是指解構主義,他們所解構的是“邏格斯”而非意義,只要有人類就有意義。如此嚴重錯誤出自如此大學者,不可思議,但又被作為紀念文章任意流布,不當。……學者的力量是學術,學術的力量來自謹嚴之學風;一旦學風失手,任何“學術”都可能被懷疑。4、發帖后,回想起自己也有類似話題,于是摘抄后重發;盡管角度不同,但不失一說?!?/span>  ……就“世界文學”的總體性而言,王國維處于兩個世紀之交。在他之前的19世紀,顯然是一個集中關注“文學與社會”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以“真實地再現社會”為己任的批判現實主義成了文學的主流。表現在文學研究方面,就是以法國文論為代表的文藝社會學的興起。“文學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文藝社會學最基本的文藝觀,也是它研究文學的出發點。從這樣一種基本觀念出發研究文學藝術,文藝社會學就必然側重文學藝術的社會性判斷,文藝和社會的互動關系是其基本主題。[①]于是,“文學與社會”也就成了19世紀文學研究的基本“母題”[②],側重文學的價值判斷是其主要特點。“文學與社會”之所以成了19世紀文學研究的母題,除批判現實主義這一最直接的文學背景之外,最根本的還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所導致的社會矛盾,包括馬克思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和實證哲學在內的社會思潮則是它的思想資源。王國維之后的20世紀則是一個集中關注“文學與語言”的時代,或者說“文學與語言”是20世紀文學研究的母題,文學之語言形式是其關注的焦點和出發點。“文學與語言”母題源自19世紀的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對于19世紀的社會現實而言,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盡管也是一種抗爭或批判,但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不可能成為主流話語或核心命題?!拔膶W與語言”之所以在20世紀躍升為文學研究的母題,一方面有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作為它的直接背景,更有索緒爾之后現代語言哲學和符號學的興起。就整個20世紀來說,意識形態問題已經上升為這個時代的主要矛盾,在一系列戰爭或沖突的背后,無一不是意識形態的對峙。而所謂“意識形態”,說到底是“表意”問題;而所謂“表意”,說到底又是語言問題。[③]于是,語言理論開始興盛并且引領一代風騷,對于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于是,文藝創作在語言形式方面更加別出心裁,“反傳統”和向文學慣例挑戰成了作家樂此不疲的游戲。注重語言形式的創新或“革命”,不僅成了20世紀文學創作的主流表意風格,也成了這一時期文學研究的主要選項。按照這樣的思路繼續展望“圖像時代的到來”,我們似乎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推斷——21世紀或將是“文學與圖像”的世紀,“文學與圖像”或將成為21世紀文學理論的基本母題。如是,王氏“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將在另外的意義上被改寫,他的文學研究路徑也將隨之有所改變。例如,僅僅研究《屈子文學之精神》是不夠的,還要研究屈子文學與圖像的關系;僅僅言說《人間詞話》是不夠的,還要言說詩詞和圖像的關系理論;僅僅描述《宋元戲曲史》是不夠的,還要描述戲曲戲劇的“語圖關系史”;僅僅有《紅樓夢評論》是不夠的,還要對《紅樓夢》和圖像的關系進行評論……。這樣,文學研究的空間將被大大拓展,文學研究的路徑將被另外分支,文學研究的學術理想將被重新定義。毫無疑問,這里所展現的是不同于王氏時代的新的學術地平線,可謂不僅“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同時,一代有一代之“新學”、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研究。我們不妨將這一“新學”命名為“文學圖像論”,以便于判斷“文學與圖像”作為21世紀文學研究的基本母題是可能的。這就是我們在“世界文學”的視域中所描述的現代學術史的演變蹤跡:從19世紀到20世紀,文學研究的母題經歷了從“文學與社會”到“文學與語言”的脫變,并且正在朝向21世紀的“文學與圖像”漸行漸近,可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④]“文學與圖像”如果真正成了21世紀文學研究的母題,那么,毫無疑問是應和了時代的呼喚和期待,同時也是“圖像時代”賦予文學研究走出當下窘境的“鳳凰涅槃”。為明確起見,現將我所理解的“世界文學仨世紀”列表如下: 時段 | 文學 (文論) 母題 | 典型文學思潮 | 世紀 顯學 | 人類面臨的 主要問題 | 19 世紀 | 文學 與社會 | 現實 主義 | 廣義 社會學 | 勞資關系引發社會矛盾 | 20 世紀 | 文學 與語言 | 現代 主義 | 語言學 | 意識形態(文化)沖突,即“表意沖突” | 21 世紀 | 文學與 圖像? | 后現代 主義? | 語言學 圖像學 | “表意沖突”將繼續,另有“圖像表意”異軍突起 |
注釋: [①]關于文藝社會學,本人在拙著《文藝學方法通論》(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初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中已有詳細闡發,此略。 [②]本文所使用的“母題”概念,也可稱之為“核心論題”,意指某一時代或時期處于主流或核心位置的學術論題,其它論題多和這一論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或者說是由這一論題延宕、生發而來的文學理論話題。 [③]關于語言問題為什么躍升為20世紀人文科學的“母題”(核心話題),本人至今沒有發現相關研究以便參考。在沒有論證的前提下我在此提出這一觀點僅供參考,并歡迎方家批評討論。 [④]劉勰:《文學雕龍·時序》,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71-675頁。 · 人文學術之中外鏡鑒 · · 文藝理論之鑠古成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