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學習葉心清先生用地黃類方的經驗,以及常用的止癢藥組。 杞菊地黃湯滋補肝腎要加味 杞菊地黃丸系《醫級》方,功專滋補肝腎,為滋水涵木的要方。 方中熟地黃,滋補腎陰,山萸肉、枸杞子益腎并補肝,山藥益腎并補脾,共奏滋陰之功。 茯苓、澤瀉健脾滲濕,丹皮、菊花清泄虛火,組方中兼顧肝腎同源,肝脾互用的關系,以滋腎陰為主,配以養肝清肝,健脾滲濕,互相配伍,補中有瀉,溫中有清。 先師在眩暈、頭痛、失眠、低熱各證中,凡見肝腎陰虛,內熱上擾或肝陽上亢時,均以杞菊地黃湯為主方,但強調要加味方有顯效。 先師常言:此方加味有三者。 一是須加補氣健脾之品,如潞黨參、扁豆衣,因氣陰互根,肝脾互用矣。 二是應增柔肝潛陽之品,如白芍、蒲公英、夏枯草、薄荷,方可平上亢之肝陽。 三是必助清熱寧神之品,如知母、銀柴胡、青蒿、地骨皮、炒棗仁、夜交藤,以降內熱之擾而神守其舍。 溫腎必用金匱腎氣丸 滋腎首推知柏地黃丸 先師說:“五臟六腑中唯有腎臟主陰陽互根,水火同濟最具有雙重性。”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素問·六節藏象大論》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腎臟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是先天之本,關乎精氣之強壯。在病理變化中又是致虛的關鍵之一。 所以,調補腎陰腎陽成為療虛和保持氣血調暢,陰陽平衡,臟腑協調的重要環節。 先師十分推崇《小兒藥證直訣》的六味地黃丸。 方中熟地黃滋陰填髓,大補真陰,為君藥,山萸肉補肝腎而澀精,山藥健脾固腎而益精,共為臣藥,構成滋腎、養肝、健脾三陰并補的功效。 丹皮清熱涼肝而瀉陰中虛火,茯苓滲濕健脾,澤瀉滲濕利水,防熟地滋膩,補而不滯,構成清熱、運化、滲濕之三瀉功效。 三補三瀉合用成為補腎基礎方。 先師認為:補腎必須分清陰陽。 腎陽虛者,形寒腰酸,苔薄質淡胖,脈沉細尺弱,當溫補腎陽,用六味地黃丸加溫陽主藥制附片和肉桂,即《金匱要略》的金匱腎氣丸; 腎陰虛者,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苔凈質紅脈細數,當滋補腎陰用六味地黃丸加清降相火的知母、黃柏,即《醫宗金鑒》的知柏地黃丸,此乃補腎之道矣。 附:皮膚瘙癢用三子 皮膚瘙癢癥,常責之于濕熱內蘊,外不能通達,內不得疏泄,郁于皮毛腠理之間,發有丘疹,奇癢難忍,滲出黃水,時有痛感。 先師特殊用三子治之,即蛇床子、地膚子、蒼耳子。 蛇床子溫腎壯陽,燥濕袪風,殺蟲止癢。《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謂其:“治風濕癢。” 地膚子利尿清濕熱,祛風止瘙癢。《別錄》謂其“去皮膚中熱氣。” 蒼耳子,散寒通竅,袪風止癢,《日華諸家本草》謂其“治疬瘡疥及瘙癢”,因其有小毒,宜炒用,內服劑量不能太大,以3~10克為妥。 三子相配,內服、外洗對濕疹之皮膚瘙癢有顯效。先師常言:凡皮膚瘙癢勿忘以三子內服外洗。確可祛風止癢。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葉心清——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沈紹功等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 注:本文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