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溝通能力,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能帶來諸多方便。溝通能力的訓練,并不是花言巧語,而是懂得“察言觀色”。言之有物,行之有效。在和家長,老師,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原則就是,當有不一致的地方,不要產生沖突。溝通呢,就是想法的碰撞;能夠實現查漏補缺,取長補短。表達呢,是從柔順的地方出發,逐漸延伸到剛性需求。如果遇到不順眼的事,就馬上表現出來,那還怎么溝通呢。溝通不是硬碰硬,更不是軟磨硬泡。那是什么呢?要包容每個人的各種不同。孩子喜歡什么,就跟他聊什么。 在培養孩子的溝通時,要表述事物的現狀,依據規律,才能表達正確的觀點。很多時候,溝通是建立在情緒上。有心情,就多聊幾句。沒趣味,就不想說話。對父母的教導,甚至會有排斥。在學習中,思維沉浸在內容上,掌握不斷變化的規律。不管做什么,表達什么事,都不會因為主見,而感到迷惑;也不會因為找不到規律,而缺乏主見。當能從跟人交流中,品味到有趣的變化,那是快樂的。根據情景中的時機,有針對性的交流。如果講話不得時,就是正確的,也未必有用。 跟別人交流,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在溝通中,不斷完善,從而達到正確的觀點。看起來是語言在溝通,其實,是實踐經驗的互動。表達出來的,都是經歷和體會。聽別人的過程,而沒有必要,人云亦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過程,結果是不同的。而過程的客觀的,是值得學習和揣摩的。能夠讓孩子,為之不斷堅持的,總是柔順方式,快樂氛圍所形成的。比如,孩子要吃棒棒糖,那是嘗到了酸甜的味道,感到了美妙的氛圍。下次,寧愿哭著鬧著,也要讓家長買來吃。 培養孩子表達力,并不是只去問,想要自己想要知道的。還要結合對方的需求,給出客觀性的建議。如果只考慮自己,在交流中別人感覺不到價值,就不太愿意繼續了。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彼此熟悉了之后,就可以聊很多生活瑣事。也不必只在嘴巴上下功夫,也要有實際行動。比如,分享一點好吃的,傾聽對方的牢騷。了解別人想聽的,在表達中,就不會胡說一通。對別人了解越多,溝通起來,就越靈活。課堂上學習,就是在打通跟老師的交流方法。 在家庭中,培養孩子交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必屢屢糾正。否則,下次孩子想溝通,就會吞吞吐吐。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是正確的,而不是放在表達內容上了。大多情況下,孩子的表達,是跟著家長模仿出來的。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是在增強和鞏固。面對同一個事物,溝通的角度不同,思路也會不同。思路不同,表達也會有差異。一步一步來,一口一口教,看起來比較笨,將來用起來,確實很方便。出錯的幾率,大多是從嘴巴上來的,怎么能不慎重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