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我們總是說“要養成好習慣,要改正壞習慣”,那么怎么做呢?最近讀到一本書——詹姆斯·克利爾的《掌控習慣》,就告訴了我們一些方法和背后的原理。 先來看看一個常見的公式: 這個公式從數字的角度告訴我們,每天進步1%,一年后你的成績將提高近37倍,而如果每天退步1%,那一年后你的成績微乎其微。 所以我們可以說,習慣是自我提高的復利。在作出1%向好或者1%向差的選擇時,在那個時點來說并不起眼,但縱觀由無數個時點構成的整個人生過程時,你的那些選擇決定了你是誰和你可能是誰之間的巨大不同。成功和失敗都是日常習慣累積的產物。 作者提到“微習慣體系”的概念,認為我們不應該專注于具體目標,而應該專注于體系,比如你的教練,你的目標可能是讓自己的隊伍贏得冠軍,但你的體系是招募球員、管理助理教練和訓練的方法。作者認為,你要做的是,不求拔高你的目標,但求落實你的體系。這個給我們以啟示,就是樹立目標重要,但落實達成目標的體系動作更重要。 作者認為,行為改變有三種:結果的改變、過程的改變和身份的改變。我們設定的大多數目標都只是結果的改變,如減肥等;而體系的落實,是過程的改變;而最關鍵、最深層次的是身份的改變,即你的信念、你的世界觀、你自我形象等、作者甚至認為你的習慣塑造你的身份,你的身份也塑造你的習慣,并提出了基于身份的習慣。這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那就考慮那樣的人是怎么做的。最終你就會變成你的習慣。 作者深入研究了習慣養成的模式,將其劃分為了四個簡單步驟:提示、渴求、反應和獎勵。所有習慣的形成都會經歷這四個階段。 提示:會觸發你的大腦啟動某種行為舉止,如我們祖先對食物、水,我們現在對金錢和名譽、贊揚和認可等。 渴求:每個習慣背后的動力,如煙民渴求的不是吸煙,而是吸煙帶來的解脫感。每種渴求都與改變你的內在狀態的強烈愿望相關聯。 反應:就是你的實際習慣,反應能否發生,取決于你有多大的動力、難易程度和你的能力。如你想扣籃,但夠不到籃筐,那就算了吧。 獎勵:獎勵滿足了渴求,并提醒我們哪些行為值得記住并應用于未來。 總的說來,提示觸發渴求,渴求激發反應,反應則提供滿足渴求的獎勵,并最終與提示相關聯。這四個步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提示和渴求是問題階段,也就是當你意識到有些事情需要改變的階段;反應和獎勵是解決階段,也就是你采取行動并實現改變的階段。 這四個步驟形成不斷循環的神經反饋回路,并最終讓你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而如果一種行為在四個步驟中的任何環節做的不夠,那么它就不會成為習慣。這樣,我們就可以推出,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的四條定律,分別對應四個階段。 第一定律(提示):讓它顯而易見/無從顯現 第二定律(渴求):讓它有吸引力/缺乏吸引力 第三定律(反應):讓它簡潔易行/難以實施 第四定律(獎勵):讓它令人愉悅/令人厭煩 作者分別給出了四個定律的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我們分別來看看。 第一定律(提示):讓它顯而易見/無從顯現。一種是采取執行意圖的方法,即你事先就何時何地行動制定計劃,這里面最常見的兩種提示是時間和地點,如晚上七點我要去體育場跑步30分鐘。第二種就是采取習慣疊加的方式。這里面的原理是狄德羅效應,即一次購買行為導致的連鎖反應,人類的許多行為也遵循這樣的效應循環,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行為的關聯性,確定已有的習慣,然后把新的行為疊加上去。如每天下班回到家我脫下皮鞋后,我將立即換上運動裝。當電話鈴聲響時,我會深吸一口氣,微笑著接電話等等。這樣好似創建了一份每日行為列表。另外創設你的環境,如果你想練習吉他,那就把它放在顯眼處;如果你想多讀書,那就再在房子各處都放上書。當然,如果想要改掉壞習慣,那么就降低它的出現頻率,把壞習慣的提示清除出你的環境,如你不想手機老干擾你的工作,那就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一段時間。 第二定律(渴求):讓它有吸引力/缺乏吸引力。一種方法是綁定你的喜好使你的習慣更具吸引力,即在做一件事的同時得以做另一件你喜愛的事情,如你喜歡聽音樂,你想跑步,那么就在跑步的時候聽音樂,并且最完美的方案就是只有在跑步的時候才聽音樂。當然也可以采取前述的習慣疊加,即在“我需要的習慣”之后,我將“我喜歡的習慣”,如在我做了三十次俯臥撐之后,我將看微信。另一個方法是社會規范帶給我們的吸引力,即人類是群居動物,渴望融入社會,并與他人建立密切聯系,并贏得同儕的尊重和認可,為此我們特別注重木方親近的人,這讓我們有了歸屬感;模仿群體中的大多數,讓我們與他人和平共處;模仿有權勢的人,因為希望得到認可、稱贊和表彰,就像那些人一樣。同樣,改掉壞習慣,可以強調避免壞習慣帶來的好處,讓壞習慣不再有吸引力。 第三定律(反應):讓它簡潔易行/難以實施。作者認為,一門心思醞釀不如付諸行動,并結合神經學指出“你每次重復一個動作,你就激活了一個與這個習慣相關的特定神經回路。這意味著,養成新習慣的最關鍵步驟之一就是不斷的重復”。那么如何讓習慣簡單易行,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最省力法則”,創造一個環境,盡可能讓人們便于做正確的事。比如,選擇上下班順路的健身房;再比如想寫作,那就把筆和紙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另外就是需要注意一個“兩分鐘法則”,即“當你開始培養一種新習慣的時候,它所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分鐘”,如“每天睡前閱讀”變為“讀一頁”,“整理衣物”變為“折疊一雙襪子”,“跑5公里”變為“系好鞋帶”,這是一個強大的戰略,因為一旦你開始做正確的事情,繼續做下去就容易得多。同樣,改變壞習慣,就是要讓它難以實施,一種方法是創建承諾機制,讓良好的意愿發揮作用,如點餐之后讓服務員分兩份,一份打包,以改掉多食的不健康飲食;同時采取一些自動化技術來保障正確行為的實施,如自動儲蓄,微信的朋友圈的不可見功能等。 第四定律(獎勵):讓它令人愉悅/令人厭煩。我們會發現,那些好習慣即時結果令人不愉快,而最終結果的感覺卻很好。但壞習慣的獎勵是即時的,但后果會延遲。即時獎勵和延遲獎勵的脫節,造成了我們的壞習慣往往很容易養成,而好習慣卻難以培養,那行為轉變的基本規則就是:重復有即時獎勵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方法之一就是讓希望回避的習慣變得可見,如盡量少訂外賣,少一次就給專用賬戶存50元等;另外保持好習慣可以采用習慣跟蹤法,如在日歷上打叉,這有三個功效:一是創建視覺提示,提醒你采取行動;二是內在激勵,因為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進步軌跡;三是能享受到滿足感。還有就是進度條的方法,如移動曲別針以記錄拜訪人數,移動彈珠一次彈珠證明自己寫完一頁文章等。另外,如果沒有堅持,習慣崩潰了,那絕對不錯過二次,并盡快接上,如果有不能完成的情況,哪怕降低標準也要做出,去健身房5分鐘,這也是一種身份的重申。同時伙伴監督問責也是一種方法,讓你能夠不愉快的感受,也就不太可能重復壞的習慣了。 以上這些希望給我們以啟示,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