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舊書網也快完了……”
近日,微博上一條來源不明的截圖引發了關于孔網前途未卜的集體恐慌。博主@素材Cooper 發布了一條孔網店鋪的臨時通知——小店收到孔網通知:必須辦理營業執照和出版物經營許可證,限期2022年3月1日上傳。目前已嘗試辦理兩證,無奈所售書籍均為國外二手舊書,無法提供貨源資質,所以預計在明年2月底面臨歇業關店。 @素材Cooper 的微博粉絲數僅有8.5萬人,這條微博幾天內卻被轉發了1.3萬次,在微博人文讀書媒體圈子中激發了強烈反響,很多轉發者都把這條消息解讀為孔網即將面臨整頓,更有人不假思索地聯想到了“大資本對小資本的碾壓”,仿佛資本已成為順手拈來的“出氣筒”。
孔夫子舊書網上的店鋪有書攤、書店兩種形態,此前個人閑置圖書轉賣只需開通書攤即可,只要上架圖書不超過2000本就無需開通店鋪,也無需辦理營業執照和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以下簡稱“兩證”)。 然而,11月15日孔夫子發布了《網站關于完善古舊書業經營模式、鼓勵書友規范化經營的意見 (試行)》,要求“銷售1949年10月1日后出版物的店鋪,原則上要求辦理出版物經營許可證,或者與有出版物經營許可的賣家聯合經營。”而對于年交易額超過3萬元的店鋪,則強制性必須辦理出版物經營許可證,或與有證賣家聯合經營。 這條“新規”在微博發酵之前,已經在貼吧引起了店主們的一波熱議,很多店主都聲稱收到了通知,永喜書屋則表示:“這個規定對于小商家無疑是滅頂之災,官方態度是允許和有許可證大商家一起聯合經營,這個管道不知道是不是有官方來提供。如果官方不提供讓小商家自己想辦法,無疑讓這些的商家又被扒一層皮。現在這情勢真的不好說,如果遲早要關店,我也不折騰了,找地方上班算了。” 如其所說,在上述《意見》中,孔夫子給小商家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古舊書從業者聯合起來,進行規模化經營”,“多個賣家可以使用同一執照組成一個聯合性的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 問題在于,官方幾乎不可能提供商家之間的撮合,賣家之間聯合經營也困難重重、問題多多。很多店主經營古舊書籍本就利潤微薄,辦證或掛靠的成本將把大量職業賣家趕出平臺。
孔夫子網站顯示,目前平臺上有19606家書店,265950家書攤,而年交易額3萬以上的書攤應該不在少數,甚至可以稱之為平臺的“基石”。也正是因為開通便捷,手續簡單,書攤的規模才會遠遠大于書店,也使孔夫子成為互聯網上最大的“在線書攤”,可以提供無所不有的9000多萬種圖書,即使在多抓魚等新型模式的沖擊之下依然保持用戶的穩定增長。 
如果書攤的門檻提高到和書店一樣高,就如同街邊攤販也要辦證租房一樣,對于“書攤經濟”的繁榮無疑將是致命一擊。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夫子舊書網也快完了”恐怕也不全是危言聳聽。
除了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之外,貨源資質也成為擺在二手書賣家之前的一道跨不過去的門檻。很多店主都反映書攤被暫停營業,除了需要提供“兩證”,還需提供進貨憑證,以及訂單記錄、物流記錄、轉賬/發票記錄等進貨來源說明,審核期間資金凍結三個月,審核不通過將永久凍結。 有店主憤而質問道:我一個賣舊書的,讓我提供出版社或者新華書店之類的進貨憑證,我上哪兒去搞啊? 至于微博截圖中這家店所出售的國外二手舊書,貨源資質則更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了。目前在孔夫子上有專門的外文原版專區,不知道售賣的店鋪有多少能夠提供貨源憑證。
早在5年前,網上流傳消息稱閑魚等二手交易平臺開始禁止二手書轉賣,一定要賣的話需辦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不過,此后普通用戶依然可以在閑魚、轉轉等平臺自行出售二手書,只不過在閑魚賣書默認有同時上架5本,每月發布15本的限制。這些平臺也活躍著大量的二手書賣家,意味著雖然風聲一直很緊,但個人閑置圖書的轉賣似乎未受到過太多的限制。
直到今年4月,一位廈門的孔網店主因為“在沒有取得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的前提下,私自在孔夫子二手書網注冊、開設網店,從事出版物發行”,被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罰款28萬元。作為近年來全國首例二手圖書買賣違法案。這張“罰單”也顛覆了人們對于網上“擺攤賣書”的美好想象——僅需上傳一張身份證就可以開設“個人攤位”。 據店主的自述,之所以被處罰28萬,是因為執法部門認定其在三年多時間里累計經營額人民幣40499.60元,需處以7倍的罰款。如果按照孔網的“新規”,年均1萬多元的交易額夠不上必須辦證的“門檻”。由此可見,孔網的規定是一回事,各地在執法的過程中如何判定似乎又是另一回事了。 “古舊書業的賣家一般是個人,業余臨時周期性、小規模經營者,無法形成規模,經營成本較高,不便于規范和管理。”在《鼓勵書友規范化經營的意見》中,孔夫子已經將舊書賣家的“困境”和盤道出,然而出于監管需求不得不為它們套上一重枷鎖,同時未嘗不是對它們的一種保護,尤其是在出現了7倍罰款的先例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