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零后網友投稿】 作為一個七零后,我很想知道: 是只有我這么失敗,還是大部分七零后都跟我差不多呢? 先說說我的條件吧。 我出生于1975年,今年45歲。 有一名上大學的孩子。 我孩子比我出息多了,學費用的是獎學金,平時還做自媒體掙稿費養活自己。 ![]() 孩子上大學之后,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花過一分錢了。 有這樣的孩子,真的很欣慰。 而我自己的情況卻很糟糕: 我的無業狀態,已經持續了五年,其實孩子上高中那會兒,我就沒工作了。 我父母以前的單位很好,所以他們二老退休金都很客觀,加起來八千左右。 ![]() 38歲那年,我從最后一家公司辭職后,找工作一直不順利。 跟父母借了點錢做生意,也賠了,還搭進去一套房子。 這幾年,父母相繼故去,退休金也沒得領了。 現在的我,住在出租屋里,沒有工作,沒有技能,還沒到自己領退休金的年齡。 看來,以后只能讓我孩子給我生活費了。 ![]() 看完上面的投稿,小編想跟大家分析一下: 為什么在七零后群體里會出現啃老族的現象呢? ![]() 第一,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和自身職業能力、學歷的不匹配。 我認識一位七六年出生,今年45歲的大姐。 大姐高中學歷,據說當年讀書成績還行。 但是父母比較重男輕女,把上學的機會給了兩個弟弟,沒有讓她繼續讀書。 ![]() 而是讓她早早出門打工,掙錢來供養兩個弟弟讀大學。 當時她作為家里的老大,也沒有細想自己受到這樣的待遇是否公平。 只是很順從地聽了父母的安排,去大城市打工了。 二十多年來,她做過很多種工作,比如餐廳、工廠、擺地攤、在街邊賣煎餅果子等等。 ![]() 這期間她也結婚生子,孩子都上大學了。 但是到了四十歲之后,她就發現: 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四線城市, 對于有一定的歲數、但又缺乏高學歷和職業技能的中年女性來說,謀生的手段極為有限。 四十歲之后,她發現很多她以前能輕松應聘的職位,都對她關上了大門。 ![]() 比如稍微好一點的餐廳,現在招服務員,更要年輕女性,最好是三十歲以下; 前段時間,應聘家附近的超市,負責人也嫌她年紀大。 而他們招的崗位,不過是一個理貨員。 大姐求職屢屢遭拒,心中很是不平: 連40多歲都要被這樣拒絕,50歲以后還有活路嗎? ![]() 孩子上大學那年,要學費,家里一時湊不出來,不得已只好跟兩邊的父母求助。 最后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各負擔了一些,孩子的兩個舅舅分別給買了電腦和手機。 這才讓孩子得以體面的入學。 ![]() 第二,職場的“35歲現象”,最早波及的就是七零后。 職場的“35歲現象”,指的是: 在部分私企中,很多員工到了35歲左右,會遭到邊緣化,甚至被勸退、被優化、被“辭職”的現象。 這個現象被廣泛熱議,應該還不到三年的時間。 然而這個現象之所以被拿出來討論,正是現象已經存在很久了。 而七零后,則是最早迎接“35歲現象”的一群人。 ![]() 三年前,大部分職場上的八零后才三十出頭,只有少部分“八零前”的人群被這個現象所波及。 所以在網絡上討論得沸沸揚揚。 而在這之前,其實這個現象早已存在。 只是向來不愿聲張的七零后,并沒有把這個問題攤開,成為公共話題來討論。 實際上七零后才是最早被公司優化掉的人,他們更早的承受了中年失I業的迷茫和無措。 ![]() 很多人會發表何不食肉糜的言論: “你被辭退,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七零后不是占盡了時代紅利的一群人嗎?現在的成功人士都是七零后啊。” “誰讓你只是一名小職員了,如果你當上了公司的管理層,不就安全了嗎?” ![]() 然而,這個世界大部分領域都遵循“二八定律”,怎么可能全都是成功人士? 一個公司幾百號人,當領導的能有幾個? 七零后的悲哀,不僅僅在于職場和生活的失意,更有旁人的奚落和不理解。 ![]() 第三,子女大多已經上大學或者成年,作為父母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奮斗職場。 就像本文開頭的投稿里所說: 這個網友說他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而且自己很出息,可以賺生活費,不需要父母的資助。 雖然說人是一種高級動物,比一般的動物應該更有未雨綢繆和前瞻意識。 但歸根結底,人是有惰性的,而且惰性很強,是根植于人性深處的一種存在。 ![]() 當一個人肩上沒有太多負擔的時候,他其實很難逼迫自己去做很困難的事情。 而且很多七零后,自身的物欲并沒有特別旺盛。 小半生都是簡樸節約過來的,自己也沒有太多要花錢的地方。 ![]() 不像八零后和九零后,這兩類人群: 職場打拼的時候正是全社會極其繁榮的年代,腦海中的消費主義意識早已根深蒂固。 所以八零后和九零后,普遍比七零后物欲更旺盛,也更有動力去努力掙錢,給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物質生活。 ![]() 討論: 作為七零后,你現在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你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