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鑒》遇見紀檢干部】 衣賜履按:以愛國的名義傷害國家,是一種說不出的痛。 王允和董卓,從里子到面子都是兩個世界的人,唯一的共同點是都專了一段時間權。從人品上來看,王允在天上,董卓在地下;從執政的結果上看,董卓之后國家尚有一息存,王允之后則大漢朝徹底斷了氣;從死前靈魂一閃念來看,董卓恐怕有些后悔何必要蹚這場渾水,王允則必然義正嚴辭說,我為國而死,我死得其所! 我說,呸!你個大愛國賊! 上一回我們講到,公元192年,四月二十三日,王允伙同呂布,一舉誅了董卓的族,從朝廷到百姓,長安城里仿如過節一般。一個字兒:舉國同慶! 董卓死,由王允主持尚書事務;呂布任奮威將軍,假節,儀同三司,封溫侯,與王允一起主持朝政。 【呂溫侯,也曾經當過大領導誒】 但實際上,朝廷的大事小情,全部都由王允說了算,別說呂布想插手插不進去,三公九卿,誰也別想插進去。可以說是乾綱獨斷,唯我獨尊。 董卓執政時,王司徒不是溫文有禮、謙遜有加嗎?怎么突然變得如此霸道了呢? 我們來看一下王司徒的成長歷程。 王允出身于太原王家,是當地的大族,世代在州郡為官。同郡老鄉、大名士郭林宗曾經見過王允,大為賞識,說,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啊! 衣賜履說:實在忍不住插一句,郭林宗名郭泰,位列黨人中的“八顧”(詳見拙文《“第二次黨錮之禍”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極為深遠》),在當時名動天下,士大夫們無不以與郭林宗見一面、聊兩句為榮。能被郭林宗給出這么正能量的評價,對王允的仕途大有裨益。 我考察了一下郭林宗看得上的人物,多為書生意氣之輩,看似德才兼備,實非干練循吏。 王允十九歲時,在郡里當小吏。當時小黃門晉陽人趙津貪橫跋扈,為一縣的大患,王允把他收捕殺了。趙津的兄弟諂媚宦官,借以誣訴,桓帝劉志震怒,召太原郡太守劉瓆(讀如質)投入監獄而死。王允送劉瓆尸體回鄉,服喪三年。 再到郡里上班,有個叫路佛的人,年輕無操行,太守王球召他補吏,王允說路佛是個王八蛋,這樣的人不能用,然后就跟王球杠上了。王球火兒了,把王允扔進大獄,打算殺掉。時任并州刺史鄧盛知道后,召王允為別駕從事。 后來,三公都征召王允,按司徒高第任侍御史。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王允被任命為豫州(河南省)刺史,配合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同俊)等人剿滅黃巾。王允在投降的黃巾隊伍中,發現了中常侍張讓的賓客與黃巾往來的書信,于是上報朝廷。 靈帝劉宏把張讓等太監罵了一頓,就了事兒了。自此,張讓開始陷害王允。公元185年,王允入獄。遇赦官復原職,還當刺史。剛放出來不到十天,又被逮捕。楊賜認為王允德行高,不想使他再受羞辱,就派人勸告王允說,你得罪了張讓,一月之內而兩遭逮捕,恐怕還會有更兇暴之事,你應當深思熟慮(意思是勸王允自殺算了)。然后就有手下干部痛哭流涕,獻上毒藥。王允厲聲說,我為人臣,犯了王法,自當服極刑以謝天下,豈可自己求死!說罷,把毒藥潑在地上,步上囚車。后來在高官的運作下,王允于公元186年獲釋,遠離官場(詳見拙文《后黃巾時代,天下亂套了:太監和士大夫繼續死磕》)。 公元189年,四月,靈帝劉宏去世,王允回京師奔喪,大將軍何進想誅殺宦官,找了王允商量,請他任從事中郎,調河南尹。九月,獻帝劉協即位,任王允為太仆,守尚書令。公元190年,二月,被董卓升任司徒。 好,我們回到王司徒的時代。 董卓當初抓了不少名士到朝里來撐門面,采取的策略是,你不來當我的官,我就誅你的族。大名士蔡邕(讀如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到朝廷任職的。董卓對蔡邕非常好,待遇優渥,有重要事項,也咨詢蔡邕,對蔡邕的意見,也還聽得進去。蔡邕一步步被升任左中郎將,封高陽侯。因此,蔡邕對董卓這個人,有些矛盾,在大面兒上是否定的,但在平日接觸中,多多少少產生一些親近之情。董卓被殺時,老蔡正在王允家中作客,聽到董卓死訊,老蔡嘆了口氣。王允見狀,勃然大怒,斥責說: 董卓是國賊,幾乎傾覆朝廷。你是漢朝大臣,應當同仇敵愾,但你因他的私人恩惠,竟然為他感到悲痛,你這就是與董賊共同為逆! 說完,就叫人把蔡邕逮捕,送交廷尉(司法部)。 【沒機會看到老蔡的《漢史》真是遺憾啊!】 蔡邕也識趣,立即承認自己有罪,懇請說: 雖然我的言行似乎顯現不忠,但我這幾十年來,對古今君臣大義,耳中常聽,口中常說,我又怎么會背叛國家、袒護董卓呢!我愿意接受刑罰,請在我的臉上刺字(黥刑),砍去我的雙腳(刖刑),只要能讓我繼續寫完《漢史》,什么樣的懲罰我都愿意接受。 士大夫們沒有不同情蔡邕的,大家多方設法營救,但都沒有成功。 太尉馬日磾(讀如蜜滴)找到王允,說: 蔡伯喈(蔡邕的字,喈讀如皆)是曠世奇才啊,漢朝的史事、典章,沒有人比他更了解了,我認為應當讓他完成史書,這必將是一代大典啊!說實在的,老蔡所犯的罪行微不足道,殺了他,豈不使天下士人失望! 王允說: 不然。從前武帝不殺司馬遷,結果使得他所作的謗書《史記》流傳后世。如今國運中衰,兵馬就在郊外,絕不能讓奸佞之臣在幼主身邊撰寫史書,這既無益于皇帝的圣德,還會使我們這些人受到譏諷。 衣賜履說:史讀至此,只想對王允說一句話:我去你大爺! 《史記》如果是王允寫的,那得寫成一部什么樣的歌功頌德史啊! 太史公幸虧生活在武帝時代,只是受個宮刑;萬一運氣不好,活在了王允的時代,則想受宮刑而不可得啊! 老馬是太尉,理論上地位高過司徒,王允同樣一點面子不給。 馬日磾離開后,對別人說: 王允估計是要絕后了!善人是國家的楷模,史著是國家的經典。毀滅楷模,廢除經典,國家如何能夠長久? 于是,蔡邕就死在獄中。 董卓死后,皇甫嵩被任命為征西將軍,五月,改任為車騎將軍。 呂布勸王允把董卓的手下全部殺死,王允說,這些人沒有罪,不能處死。呂布又建議,把董卓收斂的財物賞賜給朝中大臣及統兵將領,王允又拒絕。王允一向把呂布視為一個劍客,不愿他干預朝政。而呂布認為自己誅殺董卓有功,到處夸耀。然而屢次失望,心中逐漸不滿。 衣賜履說:這里又有意思了。《后漢書·王允傳》載,王允找人商議想赦免董卓手下,呂布也好幾次這么勸他(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后來王允感覺,這些人沒有罪,只是聽從他們的主子董卓的命令罷了,現在如果把他們當作惡逆而特赦,反倒讓他們起疑,這不是安撫他們的辦法。 對王允的這種神邏輯,我的下巴驚落于地,久久不能合上。 另外,人家呂布明明是勸王允赦免董卓的手下,為什么司馬大爺給改成他勸王允把董卓手下全部干掉?司馬大爺黑呂布的目的何在?難道是想以呂布的狠毒來襯托王允的高尚? 王允性情剛直方正,嫉惡如仇,當初因為畏懼董卓,不得不委曲低頭。董卓被誅之后,王允自認為不會再有什么禍難,有點翹尾巴了,因此,部屬們對他并不十分擁戴。 王允又決定解散董卓的軍隊。有人對王允說: 涼州軍團一直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大軍。如今若是一旦解散軍隊,打開函谷關(河南省新安縣),董卓的部下一定會人人自危。可任命皇甫嵩為將軍,接管董卓舊部,留駐陜縣(河南省三門峽市),安撫軍心。 【這個小貂,也太妖了一點吧 王允說: 不然,關東的義兵都是我們的人(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也),現在如果再將大軍留駐陜縣,扼守險要,雖然安撫了涼州人,卻會使關東將領起疑,絕對不行。 當時,百姓中盛傳要殺死所有的涼州人,于是,董卓手下的將領驚恐不安,全都牢牢把著軍隊,以求自保。他們相互傳言說: 丁彥思、蔡伯喈(蔡即蔡邕,丁不知道是什么人,應該也是當時的名士,但非涼州集團的人,被王允所殺),只不過是受過董公的信任和厚待,就被連坐處死。現在既不赦免我們,還要解散我們的軍隊。只要我們今天解兵,明天就成為任憑宰割的魚肉了。 呂布派李肅前往陜縣,宣布皇帝詔命,誅殺董卓的女婿牛輔,牛輔等率軍迎擊。李肅戰敗,逃回弘農郡(河南省靈寶縣東北),被呂布處死。牛輔心中惶恐,恰巧軍營中發生夜驚(軍營中發生的某種突發性事件,兵士們互相砍殺),牛輔想棄軍逃走,被左右親信殺死。李傕等人回到大營時,牛輔已死,李傕等無以依靠,便派使者前往長安請求赦免。 王允回答說,一年之內,不能發布兩次赦令。斷然拒絕李傕等人的請求。 衣賜履說:關于是不是一年之內不能發布兩次赦令,我特意查閱了東漢大部分皇帝的傳紀,的確不多,但確實有: 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二月,大赦天下;七月,改元建光,大赦天下。 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大赦天下黨人;十二月,大赦天下,改元中平。 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大赦天下,改元建安;七月,郊祀上帝,大赦天下。 而恰恰是在王允拒絕李傕的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正月,大赦天下;五月十日,大赦天下。 現在,王允對李傕說,一年之內,不能兩次赦天下,純粹就是找借口,他就是不想赦免涼州軍團。 插幾句閑話。早在十幾年前,我想調到一個單位,那個單位領導說,只要你能過來,我就接收。結果,我真的過來了。那個領導拿出一份文件說,你不能留在機關,你必須要下基層。我說,為什么?他說,文件規定,生長學員必須下基層。我說,我是生長學員嗎?他看了看我,肯定地說,你是。我說,以后我還有機會回來嗎?他笑了笑,說,只要好好干,在哪里都能出成績!我說,噢。 我的身份與生長學員相差好幾個光年,這一點,我倆都很清楚。 同樣,一年之內能不能大赦天下兩次,王允和李傕都很清楚。 于是,王允勢必為他的愚蠢付出慘痛的代價。 要求赦免被拒,李傕等人都麻了爪了,一商量,干脆把部隊就地解散,各自逃命去吧。 【賈詡同學一句話,長安多少哭斷腸】 討虜校尉、武威人賈詡跳起來說: 各位將軍,你們還是不是涼州爺們兒?虧你們還是帶兵打仗的,我都替你們害臊!我就把話撂著,你們只要解散軍隊,各自逃命,鄉間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了! 李傕等人問,那怎么辦? 賈詡說,怎么辦?干他們啊!大家齊心合力,西進攻打長安,為董太師報仇啊!如果事情成了,則可以擁戴皇帝,號令天下;如果不成,你們再逃命也不遲。 李傕等人大喜,殺牲口喝血酒,一起宣誓,率領數千人馬,晝夜兼程,劍指長安。 王允知道胡軫、楊定(此二人也是董卓的老部下)是涼州有威望的人物,雖然平素向來瞧不起這哥兒倆,此番召見,讓他們去會見李傕等,解釋誤會。王允接見二人時,不是和顏悅色,不是春風化雨,不是有求于人,而是居高臨下,面若冰霜,嚴厲告誡,說,這些關東鼠輩,他們想干嘛?你們去把他們叫來(關東鼠子欲何為邪?卿往呼之)。 于是,胡軫、楊定見到李傕等人,上來就是馮鞏老師那句名言:兄弟們,我想死你們啦!趕緊殺向長安,我們帶路! 衣賜履說:史書還有另一種記錄,王允聽說李傕等人領兵西進,就派胡軫和董卓另一個手下徐榮(此人巨能打,猛男孫堅就在他手下吃過敗仗)在新豐迎戰,結果,徐榮戰死,胡軫率軍投降。 不管哪種紀錄,都說明了王允的愚蠢。 李傕等人一面進軍,一面集結失散了的官兵,等到達長安時,已有十余萬之眾。他們與董卓舊部樊稠、李蒙等會合,一起包圍了長安。長安城墻高大,無法進攻。到了第八天,呂布屬下的叟兵(一般解釋為蜀兵)叛變。六月一日,叛軍引李傕入城,李傕等放縱士兵大肆搶掠。呂布與李傕等在城中交戰不勝,便率領數百名騎兵,把董卓的頭顱掛在馬鞍上,突圍出走。經過青瑣門外,招呼王允一起逃走。 王允說: 如果得到社稷之靈保佑,國家平安,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此愿不能實現,那么我將為之獻出生命。如今皇帝幼小,只能倚仗著我,遇到危險而自己逃命,我不忍心這樣做。請勉勵關東各位將領,常將皇帝和國家大局放在心上。 太常種拂說,身為國家大臣,不能禁止暴力,抵御凌辱,致使刀槍指向皇宮,還想逃到哪里!于是奮戰而死。 李傕、郭汜等駐扎在南宮掖門,殺死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人,官吏和百姓被殺一萬余人,尸體散亂地堆滿街道。王允扶著獻帝逃上宣平門(長安東面北頭第一門),躲避亂兵。李傕等人在城下伏地叩頭,獻帝劉協對李傕等人說,你們放縱士兵,想要做什么?(此時說話的竟然是十二歲的皇上!) 李傕等說: 董卓忠于陛下,卻無故被呂布殺害,我們為董卓報仇,并不敢做叛逆之事。待到此事了結之后,我們情愿上廷尉去領受罪責。 李傕派兵圍住宣平門樓,聯名上表,要求司徒王允出面答復,太師董卓究竟有什么罪? 王允被逼無奈,只好走下樓來面見李傕等人。 六月二日,再次大赦天下(這是本年第三次大赦,你王允不是說一年不能有兩次大赦嗎?)。任命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都為中郎將。 李傕等逮捕司隸校尉黃琬,將他處死。 六月七日,將王允及家小十余口誅殺。 【王司徒下贏了上半局】 王允從前的部屬、平陵縣縣令京兆人趙戩,放棄官位,將王允的尸體收葬。 在血光刀影之中,終于發生一件讓人欣慰之事。尚書仆射士孫瑞,這幾年以來,一直跟王允密謀怎么把董卓干掉,終于干掉董卓以后,王允同志把功勞全都歸于自己,士孫瑞沒有受賞,沒有封侯,因此,逃過了李傕、郭汜的誅殺!我估計士孫瑞想起王允來,心頭會微微一暖吧?呵呵。 好,我們分析一下王允失敗的原因。 王允的任職經歷為:郡吏——州別駕從事——豫州刺史——從事中郎——河南尹——太仆(守尚書令)——司徒。注意,這個履歷,不是很豐滿,缺腿兒,缺乏地方主官任職經歷(擔任豫州刺史,主要是打仗,并且很快被免職了;擔任河南尹,時間更短,恐怕只兩三個月)。 老實說,沒有治理過一方百姓的經歷,沒有作過權衡利弊的重大決策,沒有與各方勢力陽謀陰謀的斗爭經驗,是從政的嚴重硬傷,特別是在危機四伏、國運堪憂之際,沒有時間給你實習歷練。當然,東漢朝的三公,未必一定要履歷豐滿,因為實際權力在皇帝、外戚大將軍或太監手里。但是,王允不同,董卓死后,皇帝還小,沒有外戚,太監死光,他任司徒,領尚書事,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大漢朝扛把子了。 我們從王允的經歷可以看出,王允的道德操守,是過硬的,不貪不占,不搞裙帶關系,對皇上忠誠,沒有任何嫖妓賭博酗酒的不良記錄,就連那個歌伎貂蟬,也是羅貫中給他編排的,不是他自己的。 王允可謂是一個道德真君。 道德真君的一個特點,就是深信,大家都講道德,這個世界就大同了,就太平了。 他們考慮不到(或者不愿考慮),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不是道德真君,是男的,看到女的就想多看兩眼,甚至有更過分的想法;是人,就想多撈點錢,當更大的官;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以上的人,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都想干點偷雞摸狗的事兒…… 如果以道德真君的標準去下決策、做事情,鐵定會出問題。 王允實際上很公平。史書上說他貪功,士孫瑞有功,他不給,最后反而讓士孫瑞逃了一命。其實冤枉王允了。王允自己也沒有要功,甚至把自己溫侯的爵位給了呂布。誅殺董卓,這么大的事兒,實際上只有呂布一個人受賞了,因為是他帶人去把董卓干掉的,呂布不能不賞。其他人,一個都沒賞。 公平吧?但這個公平很搞笑!因為,除了你王允,別人都想立功,都想要封賞,你可以不要,憑什么不給別人? 當年,一群將領勸劉秀稱帝,三番五次,劉秀就是不答應。前將軍耿純勸說,老大,兄弟們跟著你混,就想圖個功名,你不稱帝,大家跟你混什么呢?于是,劉秀準備稱帝(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可能說,王允雖然沒立功,但是他掌權了啊,難道這不是受了封賞? 對,他掌權了,兩個原因:一是他本來就是司徒,領尚書事,董卓死了之后,他接手,天經地義;二是他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掌握大權,當仁不讓。 這就要談到另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專權。 照理,呂布也應該有一部分執政權,但王允把他架空,為什么?因為,王允瞧不起呂布,你個耍刀弄劍的,你個邊地丘八,你懂什么是治國理政! 如果有人問王允,你為什么鄙視呂布? 王允一定會說,對不起,對不起,我說錯了,我不是鄙視呂布,我是鄙視你們所有人! 哈哈哈。 【讓我想想,你有沒有資格被我鄙視】 道德真君眼里,別人都是一身毛病,別人的觀點都是錯的,只有他一個人對。 所以,放著一個身經百戰、威望極高的車騎將軍皇甫嵩在那里不用,而是讓涼州人最恨的呂布守城,就不知他是什么考慮。不過,他把皇甫嵩掛起來,也算救了皇甫老爺子一命,后來還當了李傕、郭汜時代的太尉,呵呵。 他殺蔡邕。擔心蔡邕寫出司馬遷《史記》那樣的謗書來,從深里說就是,他不能容忍朝廷,他王允治下的朝廷,有任何瑕疵,不能說不好,只能歌頌,這是道德真君一定會有的反應。 因極度的自信而產生的極度的剛愎,則是認為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對,別人都不對。當別人提出建議時,他條件反射的一句話就是:不然,云云。 他天真地以為,以他的道德力量輔佐皇帝,山東那些人就都服了,他說,山東諸君,皆吾徒也!我呸!《后漢書·獻帝紀》載,董卓死后,王允派了一個叫張種的去安撫山東諸將。我查了半天,查不到這位張種是什么人。之前的董卓,派出的使者是五個,全是名士。之后李傕、郭汜也派了兩個使者,是太傅馬日磾(七月由太尉改任太傅)和太仆趙岐。為什么王允只派了個張種?因為,他認為,以他的道德水準,一個使者,就把山東擺平了! 要知道,連孔融那種書呆子都看出來,袁紹、曹操之輩,早就不服漢室了,他王允簡直就是一個瞎子(《后漢書·孔融傳》載,孔融知袁紹、曹操終圖漢室)。 王允這樣的人,在沒掌權的時候,他們的愚蠢不會顯現。一旦掌權,他們則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他們是真的這么認為的。他們道德高尚,他們手中權重,他們自詡為正義的化身,他們就會對其他人提出非常高的標準,而所有其他人都達不到他們的標準,所以,他們鄙視所有人。 他們對人設置的不是底線,只要不違反即可。 他們對人設置的是理想,只要達不到即有罪。 這樣的人做官,治一縣,則害一縣;至一郡,則害一郡;若為宰輔,則害一國。 一千多年后,出了一個海瑞,與王允一樣,個人操守,按照儒家標準,達到完美的地步。但這個人,在哪里當官,哪里就一片荒蕪。實際上,他并不想這樣,而是他以他的標準要求所有治下官員,以及百姓,這就不可能了。嘉靖幾十年不上朝,有人說明亡自嘉靖始,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海瑞是皇帝,一定比嘉靖還要差。而且,死不悔改。因為,從理論上來講,他胸懷的是一顆圣人之心,追求的是圣人之言,踐行的是圣人之道,他不可能錯,如果事情發展沒有按照他們的設想來,一定是別人錯了,一定是所有人錯了。 所謂的君子誤國,此之謂也。 明朝的哲學家李贄有一段話(《焚書》卷五《黨籍碑》): 公但知小人之能誤國,不知君子之尤能誤國也。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末之何矣。何也?彼蓋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故其膽益壯而志益決,孰能止之。如朱夫子亦猶是矣。故余每云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貪官之害但及于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兒孫。 【明朝思想家李贄】 網上的愛國賊滿天飛,好在他們只是噴一噴,并沒有實踐他們所謂理想的條件。王允同志卻真的實踐了,而且真的把大漢朝搞廢了,所以,我謂之為“大”愛國賊。 【點贊、點“在看”,都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