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鳳凰網軍事推出的是《烈烈長津》的下半集《雪原英魂》。在之前節目的配文中,曾提到,我們想通過這部僅有兩集的小小紀錄片探討這樣幾個問題: 1、在那個嚴酷的冬天,是什么原因讓近三十萬大軍在一片蠻荒之地廝殺近兩個月? 2、中國軍隊中最擅長運動戰的部隊,為何放棄了運動殲敵的機會,而選擇在風雪中進行了一連串空前慘烈的野戰攻堅? 3、那場讓所有親歷者記憶深刻的寒潮,到底對戰局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4、關于長津湖的歷史敘事是怎樣產生,并影響當時與后來的世界的? 今天我們將通過這一集節目來探討后面的三個問題,當然,一篇文章講三個話題太過復雜,我們盡量從簡。 在解放戰爭期間,第九兵團是第三野戰軍的頭等主力,也是我軍中最擅長進行運動戰的部隊之一。但長津湖畔的戰斗,最終卻發展為對美軍團級戰斗隊的環形防御陣地的一系列野戰攻堅。讓戰斗向這一步發展的關鍵,首先,是整個第二次戰役的時間安排;其次,是后勤上的巨大壓力。 首先,美軍的“圣誕節攻勢”在西線發動的時間是1950年11月24日晨,在東線則是11月27日晨。而志愿軍第十三兵團在西線進行反擊的時間是11月25日,原定第九兵團也要在同時對美軍第十軍進行打擊,但因為交通困難,東線總攻時間被推遲到11月27日夜間,此時,距離第九兵團獲得入朝參戰的命令,僅過去21天時間,雖然第九兵團的行軍速度仍保持了一貫的迅捷,但其運動范圍也僅足以保證展開對美軍陸戰隊第一師的向心突擊。而陸戰第一師是整個第十軍的主力,是美軍兵力最充足,戰斗力最強的一個師,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擇強而擊”的態勢。這種“擇強而擊”的態勢,與孟良崮戰役較為接近,所以,在第九兵團投入第二次戰役前,很多基層指揮員的戰前動員中,都提到了孟良崮戰役。但與孟良崮戰役不同的是,美軍團級戰斗隊的防御空間極為窄小,但火力卻更為兇猛。 其次,長津湖附近地形破碎崎嶇,人口密度極低,也就是說,“戰場容載力”極低,承擔不了較大規模的部隊。在缺乏高效運輸線的情況下,大兵團的運動和戰斗都將受到極大限制。整個第九兵團在向長津湖一帶運動的過程中,幾乎只能沿著一條道路前進,朝鮮東北部地區本就人口稀疏,交通困難。在軍事學上,“師”編制的最初定義,是在一條道路上能夠獨立執行進攻與防御任務的部隊。而第九兵團的3個軍部,12個師,在向長津湖沿岸運動過程中,卻幾乎只能沿著一條路前進。也幸虧第十三兵團前進速度足夠快,如果他們也像美軍一樣龜速運動,12個師的大兵團在進軍途中就會被困死在路上。而當十五萬志愿軍在長津湖一帶展開之后,因為后勤運輸幾乎被完全隔斷,他們必需立刻投入戰斗,通過消滅美軍,繳獲美軍的物資給養,才能繼續將戰斗進行下去。 (長津湖西北,志愿軍進入方向地形圖) 那天的冬天,長津湖一帶降溫極快,11月27日,也就是東線戰斗打響的那一天,中午的氣溫已經低至-20℃,而到了晚上志愿軍發起攻擊的時候,氣溫更是跌到了-29℃。而伴隨的降雪和大風,已經嚴重地改變了戰場上的地貌特征,看似平坦的沖擊路線上,可能遍布幾十厘米深度的雪窩子,而進攻方的身影在白雪之中則極為顯眼。凍土層的存在更是讓志愿軍無法通過土工作業的方式迫近美軍陣地。而美軍憑借大量裝甲車輛與軍車的掩護,即便不構筑野戰工事,也能獲得足夠多的射擊掩體。而這樣的戰場情況,還導致了志愿軍幾乎沒有什么辦法對美軍通行的道路進行大規模的破壞,而在此戰前不到兩年的徐東阻擊戰中,華東野戰軍的戰士們得以阻滯國民黨軍坦克推進的主要辦法,就是挖掘壕溝,但在長津湖畔的戰斗中,這種做法完全絕跡了。無論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老兵如何埋怨當時的可怕天氣,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正是這種極端天氣挽救了陸戰第一師。 挽救了陸戰第一師的,還有美軍第八集團軍的快速崩潰。 朝鮮戰爭的西線,才是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主軸線,第九兵團原定也是要投入這里對美軍展開打擊的。在第二次戰役的西線戰場上,第十三兵團打出了“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僅用了三天時間就打崩了美軍第八集團軍的三個軍(美軍第1、9軍與韓軍第2軍),這在美軍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慘敗。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上,德軍也從來沒有以一個集團軍級的部隊,正面打崩過美軍一個集團軍。事實上,第八集團軍在1950年11月的潰敗,也是美軍集團軍這一級別的部隊第一次在戰場上被擊潰。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似乎是為了掩飾尷尬,戰史地圖中對志愿軍軍級以上部隊的標注,往往比實際高一級,如軍級單位標注為集團軍,集團軍級的兵團則標注為集團軍群,以顯示美軍“雖敗猶榮”) 但隨著美軍第八集團軍的潰敗與快速南逃,美軍遠東空軍與第七艦隊,反而能夠騰出手來,全力保障東線的美軍陸戰第一師。這也是此戰中被人高度忽略的一點。美軍的火力支援與后勤保障確實雄厚,但在1950年11-12月加持到陸戰隊第一師的支援,雄厚得過了頭。因為,美軍已經無法再承受一場像軍隅里那樣的慘敗了。 在第八集團軍被擊潰后,美國國內就已經產生了退出戰爭的強烈呼聲,為了挽回戰局,也為了挽回遠東司令部的顏面。美國開始圍繞著陸戰第一師的突圍,進行了一場空前的宣傳戰。這場宣傳戰的核心,就是要“塑造”一場勝利,恢復美軍一落千丈的士氣,并穩定國內民眾情緒。隨后,在12月最初的十天內,就出現了以整個戰區的??樟α勘WC陸戰第一師的情況。 而前面也提到,極度的嚴寒為陸戰第一師的突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們采訪的很多志愿軍老戰士都曾回憶道,他們已經占領了美軍撤退道路兩側的山嶺,但卻只能看著美軍在山下緩緩撤退,而到了晚上,當志愿軍戰士們在山頂忍受風雪與饑餓的同時,在道路上宿營的美軍甚至都不必進行燈火管制,因為第九兵團進行阻擊的部隊,基本都沒有輕機槍以上的重武器,即便占領制高點,也無法對美軍展開有效的打擊。而戰場上空,美軍隨時保持著24架戰機的持續巡邏,在得到地面目標指引后,在幾分鐘內就能進行空中火力支援。 (1950年12月3日,美海軍第77特遣艦隊對長津湖一帶的派出的117架次空地打擊任務的分布) 長津湖畔的戰斗發展到12月5日之后,已經變成了美軍一場規模盛大的作秀,美國民眾通過報紙和電視所看到的是,美軍士兵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憑借強大的火力與雄厚的后勤保障,沖破一道道阻擊,最終平安退入興南港防線。這場宣傳戰在美軍之中與美國國內大獲全勝,西線慘敗造成的心理沖擊,和對中國軍隊的恐懼,在這幾天被美國媒體大幅緩解。在這一切,也成為了以長津湖為中心的歷史敘事的根源??v觀美國軍民兩界對朝鮮戰爭的記憶,“長津湖之戰”有著超越一般意義的重要性,它幾乎掩蓋了那年冬天美軍曾遭遇過歷史上最大的恥辱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