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漁夫·趣說方言○ 音“板” 魚還在砧板上bǎn(板),bǎn怎么寫? 桶在水里dong(咚)幾下,jiǔ(久)螺絲,dong、jiǔ對應的字該是什么? 湖廣漁夫在前文中,分別談了方言的古雅、形象、簡潔的特征與優點,仍感到意猶未盡。其實方言還具有細膩的優勢,對于一些場景的表述,方言比普通話更精細、更具體。一些方言,你用普通話,無法精準“翻譯”轉換。 方言用普通話表述分三種情況: 一種情況,同字不同音。 對應的是同一個字,只是讀音有差異。 如,“街”,普通話讀“jie接”,方言讀“gai該”。莧菜的莧,普通話讀“xian現”,方言讀“han漢”。鹽味之“咸”,普通話讀“xián賢”,方言讀“han寒”。街、莧、咸等字,出現南北讀音差異的原因,是南方話承襲古音基本沒變,而北方話發音變了(聲母g、h顎化為j、x)。 同字不同音,就不存在轉換問題。我們不可把方言“街”轉寫為“該”,“莧”轉寫為“漢”,“咸”轉寫為“賢”。 正確做法是,讀方言的音,寫本來的漢字。 另一種情況,字、音不一樣,但用普通話字詞可準確替代。 如方言表達扭轉的動詞“jiǔ久”,可用普通話“擰”完美替代。 湖北方言,把瓶蓋松開,稱“jiǔ久(發音)”,把蓋子松開稱“jiǔ開”,把蓋子擰上,稱“jiǔ緊”。jiǔ毛巾,jiǔ繩子,jiǔ胳膊,jiǔ麻花,jiǔ了筋。 衣服洗好了jiǔ干。把水龍頭jiǔ緊些。修鉛筆的卷筆刀說為jiǔ筆刀。 這個“jiǔ”,湖廣漁夫認為,對應的漢字“本字”,應該就是“扭”。 扭niǔ,基本釋義為“用手轉動”,又引申出多個衍生釋義。扭開,扭轉,扭動,扭字本義與方言“jiǔ”含義完全相符。從讀音看,niǔ與jiǔ,韻母一樣,聲調一樣,聲母n與j發音差別也不大,應是口語“扭開kāi”“扭緊jǐn”產生的聲母音變。 從表義出發,我們可把方言“jiǔ”直接寫為“扭”,或轉換為普通話詞匯“擰”。 擰,實為北方方言。要補充的是,“擰”含義比方言“jiǔ”要廣得多。擰,多音多義,讀作:níng;nǐng;nìng。 這孩子脾氣真擰,不叫他去他偏要去(倔,固執)。 兩個人越說越擰(別扭,抵觸)。 也有專家建議,為準確表音,可把方言“jiǔ”,寫為“糺”。糺,有兩個讀音,jiǔ(久)與jiū(糾)。糺,古同“糾”。 糺jiǔ是個生僻字,為古代遼金元時期軍隊的一種名稱。 第三種情況,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一些方言詞匯,在普通話里找不到對應的詞匯。 ▲▲ “足+反”bǎn(板) “足+反”,音同“板bǎn”,這個方言字,電腦字庫打不出,《現代漢語詞典》也沒收入,但《漢語大詞典》收有此字。本文暫借用“板”字。 板,最初應是表述魚離開水之后的跳動、扭動、掙扎,魚沒有四肢,多數魚為扁形,與其他動物比,魚的掙扎是獨特的。用跳、蹦、爬來表達,均不合適。魚在地面也能躍起,但靠的是身體的扭動起跳,不像其他動物靠四足。南方水多、魚多,需要有個簡潔精準的字詞來表達魚的掙扎情形,相反北方水少、魚少,吃魚也少,不一定需要一個專用詞匯。 方言的細膩,來自獨特的生活環境與生產方式,與地域相關。湖北是魚米之鄉,更需要有“板”這個常用字詞。 板,后來又引申出形容人的行為,板人,板命,跶腳板手。 板子:指魚產卵的情形。一些淡水魚產卵時,要游到淺水區水草中,扭動身體排卵,并且動靜很大。 “鯉魚板子。”“板子的魚不肥。” 板人:累人,使人勞神費力。“這件事太板人了,我搞怕了。” 板命:形容人愛折騰,愛做危險事。“他這人愛板命。” 板浪:人或動物,在水里翻動時濺起浪花,撲騰。 板,還有“擺弄”之義。“你別把車子板壞了。”“他這人喜歡板架子。” 跶腳板手:指人躺在地上,手捶地,腳蹬地,翻滾撲騰,非常悲痛懊悔或委屈憤怒的樣子,程度超過“捶胸頓足”。 跶腳板手,也可簡稱為“板”。“她在地上瞎板。”比喻人像魚一樣,在地上掙扎。 板這個單音節詞,在普通話語言中,找不到對應字。普通話雙音節詞“掙扎”“蹦跶”“扭動”等,均不能完全對應方言“板”的含義。 ▲▲挏dong 挏dong(東字讀二聲),湖北方言常用詞匯,特別是水鄉地區多用。將物品在水中上下往返,如清洗家具,用桶在井里打水,都有往返擊水的動作,稱為“挏dong”。 《新華大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均沒有這個字。相關字也沒有,dong拼音的二聲字缺失。 《漢語大詞典》《百度漢語》有挏字,但注音為四聲“洞”。 跟前面說的“足+反”一樣,挏這個湖北方言詞,也體現了方言細膩特征,普通話詞匯難以轉換替代。 《漢語大詞典》對挏字解釋,①推引,撞擊;②方言。自上擲下。 據《百度漢語》,挏,有在液體里來回猛烈地搖動或拌動之義。 挏乳——取馬奶制酪。 二千年前的《說文解字》里有挏,解釋為“推引”,與湖北方言含義差不多。說明這個方言,來自古漢語。 “自上擲下”并不完全符合湖北方言挏之含義,挏是擲下又提起。 湖北方言,有時把“蘸”也說為挏。“挏點醬再吃。”(蘸醬吃) 把漂浮物打進水里,也是挏。如水燒開煮菜,用筷子把浮在表面的菜挏一下。 方言挏還有引申義“蓋”與“慫恿”。 蓋印章——“給我挏個章子。” 促成,慫恿——“你去把他挏起走嘛。” 表達“慫恿”之義,挏可讀為三聲“董”音。這只是一種音變現象。 他這個人姓董(信挏)——信挏,輕信別人慫恿,指這個人特別容易受別人鼓動,上當受騙。 ▲▲跶da 回頭再說跶腳板手之“跶”。 跶雖然是普通話常用字,但字義窄、組詞少,只依附于蹦跶、遛跶少數詞匯中。 蹦跶:跳躍,現多形容掙扎。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 方言跶da,讀二聲達,含義較多。基本字義是失足跌倒,對應跌、摔。 跶倒——跌倒,摔倒。跶跤——跌跤,摔跤。跶倒了。 普通話:哪里摔倒哪里爬起來。 方言:自家跶倒自家爬。自家——自己。家,讀“嘎”。 方言“跤”,讀古音“高”。跶跤,讀“達高”,或“達了一高”。如果你讀成普通話“達交”,就很拗口。 跶傷——跌傷。 跶,還有摔落、墜落之義。碗跶破了。小孩不小心從床上跶下來了。 跶腳板手之“跶”,是蹬踹、撲騰。 現在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消失的很快。湖廣漁夫認為,普通話對方言的替代,稱呼與名稱首當其沖。如現在的小孩喊祖輩,不稱爹爹、婆婆了,基本上稱為爺爺、奶奶。但對于那些有地域特色、普通話難以轉換的方言詞匯,仍將長期存在,并有可能融入到普通話詞匯中去。如前面說的“板”“挏”等方言字詞,仍有生命力,短時間不會消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