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譯】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脫而化解掉。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翻譯】弟子們,從宏觀角度看,色和空沒有區別;從微觀角度看,空與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盡管你反復透徹地去領受、深思、認知和識別,其結論仍然不變。 Ⅰ、色:指可見物體,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顏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沒有,只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罷了。 齊青梅《北魏彌勒佛造像抄經拓片》 作品尺寸:137xcm35cm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翻譯】弟子們,凡有形象和無具體形象的事物,其本質都具有空性和可變的特點,不參在生長滅亡、骯臟潔凈、增多減少。 4、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翻譯】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實體,沒有對色的思維意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要歸于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要歸于空。沒有六根六塵的界限和其被認識的界限,心中沒有不明白、不自覺和因不明白而煩惱的影子,知直到沒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沒有累積惡因所造成的苦果,沒有修煉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運用智巧去獲得什么,那是因為沒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緣故。 5、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翻譯】菩薩因為運用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的緣故,清凈的心沒有一絲掛念,沒有掛懷和障礙就免除了恐懼害怕,便脫離了異想天開的夢幻雜念,最終覺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那些過去、現在、未來佛,依靠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榮獲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果位。 北魏彌勒佛造像拓片 年代:始光五年(428) 原石:現藏西安博物院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翻譯】所以確認: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煉中最神圣的準則,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規范。能真實而不虛妄地將全部苦難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記“般若波羅蜜多”這句真言。 8、即說咒曰: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翻譯】既然如此,便號召眾生:去吧,去吧!彼岸是歸宿,為修我佛,趕快用行動去成就無上正覺吧。 陜西著名女性書法家、宮葆誠先生弟子,廣仁寺仁欽上師在家弟子齊青梅老師手抄原創《佛教造像抄經拓片》系列作品,懸掛家中供奉,心煩意亂時,可通過念誦書寫《心經》,得到安寧與福報。 齊青梅《北魏彌勒佛造像抄經拓片》局部圖一 佛教經文化是中國最具魅力的文化,佛教又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宗教,有許多特定的儀式。齊青梅創作的《心經》不是簡單的描寫。而是選擇合適寫經文的書法體隸書撰寫,隸書厚重沉穩,特別符合經文的內涵。 齊青梅《北魏彌勒佛造像抄經拓片》局部圖二 這也是齊青梅老師最擅長的書體,她以謙沖平和、虔誠敬重之心所書寫的《心經》作品中充滿了超塵脫俗、佛性禪心的意境,其作品的價值就在于真實和藝術地展現了抽象線條背后的那一種斯文、雅致和豐盈的內心。觀其書作,行筆圓轉、線條勻凈,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力度勻平、溫婉清麗,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書法的形式和經文的要義結合的渾然一體、自然天成。 家中懸掛書法除了點綴裝飾環境外,像齊青梅老師原創的《佛教造像抄經拓片》作品,其佛教造像原石現在全都藏于國內各大博物館中,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同時心經作品能對我們的生活有警醒作用,還可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經常念誦更可增加福報,增長智慧,消除雜念,功德無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