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骨痹風濕的膠囊及其制備方法。 (二)背景技術 風濕病亦稱類風濕疾病,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變態(tài)反應疾病,它是一種常見有難治、既痛苦又纏綿難去的疾病,是公認地世界醫(yī)學難題之一,西醫(yī)稱運動系統癌癥,該病確切病因目前尚無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與溶血性鏈球感染有關。 中醫(yī)對骨痹風濕的探索由來已久,歷代醫(y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了許多祛風濕、止痹痛的內服藥或外用藥,它們以祛風濕為主,治療效果和治療后的副作用或有無復發(fā)的研究少有報道。 (三)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療效好、無副作用的治療骨痹風濕的膠囊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骨痹風濕的膠囊,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 蘄蛇10~25份、蝮蛇10~15份、番紅花15~20份、蒼術15~20份、川芎20~25份、乳香10~15份、沒藥10~15份。 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骨痹風濕的膠囊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蘄蛇和蝮蛇剪頭去尾; (2)將乳香和沒藥用文火在鍋中炒化,用食醋將油去除后晾干; (3)將各原料一起消毒、潤干,加工成細末后,灌裝入膠囊。 下面對本發(fā)明中各原料的藥用性能進行簡要介紹: 蘄蛇:祛風通絡止痙。主治風濕頑痹,筋脈拘攣,中風口,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破傷風,楊梅瘡,麻風,疥癬; 蝮蛇:祛風通絡,止痛解毒。主治風濕痹痛,麻風,瘰疬,瘡癤,疥癬,痔疾,腫瘤; 番紅花:活血祛瘀,散瘀開結。主治痛經,經閉,月經不調,產后惡露不凈,福中包塊疼痛,跌撲損傷,憂郁痞悶,驚悸,溫病發(fā)斑,麻疹; 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明目。主治濕困脾胃,倦怠嗜臥,胸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痰飲,濕腫,表征夾濕,頭身重痛,痹證濕勝,肢節(jié)酸重重著,痿躄,夜盲; 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腹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 乳香:活血,行氣,止痛。主治心腹疼痛,經閉,通經,產后瘀滯腹痛,跌打瘀痛,癰疽腫痛,瘡潰不斂; 沒藥:祛瘀,消腫,定痛。主治胸腹痛,痛經,經閉,癥瘕,跌打腫痛,癰腫瘡毒,目赤腫痛。 說明有毒成分及注意事項:蘄蛇和蝮蛇的頭尾均有毒,由此去除;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及孕婦禁用。 服用方法:飯后1小時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三次,每次10粒,每粒0.5克,3個月一療程。 藥用效果:經千余名患者驗證,本發(fā)明的有效率達97%左右,一般患者1~4個療程痊愈,無副作用,愈后不復發(fā)。 典型病例: (1)孔××,男,21歲,12歲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因服用激素藥物過多,后來又患上股骨頭壞死,導致臥床不起半年,之后服用本發(fā)明的藥物4個療程痊愈,至今無復發(fā)。 (2)孫××,女,35歲,在坐月子時患上類風濕,服藥11年未能痊愈,后來服用本發(fā)明藥物3個療程痊愈,至今無復發(fā)。 (3)錢××,女,55歲,風濕性關節(jié)炎,全身疼痛,多方服藥無效,后來服用本發(fā)明的藥物1個月痊愈,至今無復發(fā)。 本發(fā)明配伍合理,補氣活血,通經活絡,補腎健骨,對骨痹風濕具有理想的藥效。 (四)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將乳香10g和沒藥10g用文火在鍋中炒化,用食醋將油去除后晾干;取剪頭去尾的蘄蛇10g和蝮蛇10g;另取番紅花15g、蒼術15g、川芎20g,將各原料一起消毒、潤干,加工成細末后,灌裝入膠囊,每粒有效物0.5g。 用法用量:飯后1小時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三次,每次10粒,3個月一療程。 實施例2: 將乳香15g和沒藥15g用文火在鍋中炒化,用食醋將油去除后晾干;取剪頭去尾的蘄蛇25g和蝮蛇15g;另取番紅花20g、蒼術20g、川芎25g,將各原料一起消毒、潤干,加工成細末后,灌裝入膠囊,每粒有效物0.5g。 用法用量:飯后1小時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三次,每次10粒,3個月一療程。 實施例3: 將乳香12.5g和沒藥12.5g用文火在鍋中炒化,用食醋將油去除后晾干;取剪頭去尾的蘄蛇17.5g和蝮蛇12.5g;另取番紅花17.5g、蒼術17.5g、川芎22.5g,將各原料一起消毒、潤干,加工成細末后,灌裝入膠囊,每粒有效物0.5g。 用法用量:飯后1小時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三次,每次10粒,3個月一療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