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齊民解經方之:梔子豉湯、梔子干姜湯《高齊民經方臨床經驗集》 梔子豉湯 方證:見《傷寒論》76條。 梔子十四個(擘)(9g),香豉四合(綿裹)(9g)。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方解:此二藥清熱除煩,在《傷寒雜病論》中4次出現,共6條。 本條是因汗吐下誤成壞病,余邪未盡,熱擾胸膈所致。故用梔子豉湯淸熱除煩。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煩”“微煩”,看來取梔子清心除煩之功。《神農本草經》言: “梔子,味苦,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瘡槽鼻。”但從臨床應用判斷,梔子味微苦,苦味極少,能清熱但不寒,梔子泡茶可服用一個夏天,清暑熱,美茶色。 《傷寒雜病論》用香豉方共計5方。香豉的功用:(1)宣郁除煩;(2)疏散解表。 用梔子豉湯,抓住一個“煩”字,“鬧心”。此方藥味少、用途廣。如上焦郁熱,暑熱轉屬陽明,以及食道炎,肌衄,身倦、心煩、微熱。黃疸,梔子豉湯去豆豉加茵陳,為梔子茵陳湯。恩師宋孝志先生治哺乳期心中煩亂,常用梔子豉湯合竹皮大丸,每每藥到病除。梔子、竹茹、白薇都善除煩。 臨床我常用此方治療婦人更年期心煩不寐。若潮熱盛,加生地30g,可除煩安眠。肺胃余熱未盡,可用梔子豉加蘆根30g,清熱生津。小兒高燒退后,余熱未凈,因豆豉之味小兒難以接受,我常用生甘草代替豆豉,另立梔子甘草湯。若成人服后欲嘔,可加生姜10g,即梔子生姜豉湯。 臨床報道:梔子豉湯治(1)熱病心煩;(2)神經衰弱;(3)神經官能癥;(4)精神病;(5)呃逆;(6)胃脘痛;(7)臟躁;(8)美尼爾綜合征;(9)氨茶堿反應;(10)經前鼻衄;(11)妊娠惡阻;(12)舌癢癥;(13)鼻衄;(14)病毒性心肌炎;(15)小兒外感發燒;(16)化膿性扁桃腺炎;(17)小兒多動癥等。 梔子干姜湯 方證:見《傷寒論》80條。 梔子十四個(擘)(9g),干姜二兩(6g)。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梔子可以清煩熱,干姜能溫脾祛寒。除有身熱、心煩等熱癥外,還應當有腹痛喜按、便溏等中寒的癥狀。此條講述經丸藥攻下后,出現外熱里寒之癥,故寒熱并用,清熱除煩,溫中健脾。 1959年夏,恩師在紅樓1診室應診。星期日休息,我去為宋孝志先生抄方。夏日炎炎,來了一個哮喘的病人。病者自訴,我這個哮喘冬天不發作,唯獨三伏天發作。3年多來,每年暑天天天服治哮喘藥不效,故來此求診。診其脈沉而遲,宋老說:“這是寒包熱的哮喘,可服梔子干姜湯一試。”處方:梔子14g,干姜6g,5副,每日1副,分2煎服。 5日后復診,哮喘大見好轉。繼服15副后,哮喘止。宋老總結時說:“梔子干姜湯,是肺熱脾寒;若波及腎陽,亦可加附子溫腎陽。” 仲景寒熱并用的方很多,如大黃附子細辛湯、烏梅丸、半夏瀉心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等。夏季小兒外感發熱咽痛,扁桃腺腫,輕則用梔子干姜湯,重則用大黃附子細辛湯。扁桃體發炎,純熱證少,寒包熱者為最多。我治小兒夏天風熱感冒,常用梔子生姜湯,放點糖調口味,小兒喜歡服用。亦可用于治胃腸型感冒、菌痢、腸炎等。肝炎,用苦寒藥太過,出現轉氨酶不降反高,肝區怕冷,喜歡用手心暖之則舒,梔子干姜湯服后,轉氨酶下降,肝區怕冷消失,每獲良效。 《傷寒雜病論》用梔子者共計10方:《傷寒論》8方,《金匱要略》2方。 梔子的功用:(1)淸心除煩;(2)利濕退黃;(3)行結散郁;(4)消腫止痛;(5)涼血止血。 用梔子的禁忌:《傷寒論》”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慢性腸炎)不可與服。”梔子性寒滑腸,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慎服。 《傷寒雜病論》用干姜者計39方:《傷寒論》22方,《金匱要略》17方。 干姜的功用:(1)溫中散寒。(2)溫中回陽。(3)蠲飲溫肺。(4)溫中止血,治寒性鼻衄,獨用炮姜15g,煎水服則衄止。(5)協調寒熱。(6)制附子毒性。 臨床報道:梔子干姜湯治療(1)郁火胃痛(虛寒胃痛不可擅用),每收捷效;(2)膽結石急性發作,膽道蛔蟲引起胃脘部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
|
來自: 紫天辰 > 《經方 理倫 臨床變通擴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