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各國造成了巨額損失。僅中國損失的財產及戰爭消耗,就高達5600余億美元。戰后,中國出于人道主義精神,以及結合國際形勢考慮,免除了日本的天價戰爭賠款。但有的國家卻沒打算輕易放過日本。比如緬甸、韓國、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就索要了數億美元賠款。 日本投降 這些東南亞國家在二戰期間深受日本毒害,索要戰爭賠償也合情合理。但有兩個國家,并沒有遭受日本侵略,戰后還是向日本索賠了10多億。這兩個國家就是永久中立國中的瑞士和瑞典。那瑞士和瑞典向日本索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別急,聽爆史君給大家慢慢道來。 雅爾塔會議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刻無條件投降。日本拒絕后,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也正式對日宣戰,進攻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關于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首相鈴木召開了內閣會議。會議結果:六人贊成,三人反對,五人沒有表態。 日本投降 沒辦法,鈴木只好去找天皇。但此時的日本天皇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在權衡利弊后,還是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很多人都以為日本政府是直接同盟國溝通的。事實上,中間一直有“第三者”在幫忙傳遞消息。而這個“第三者”,就是永久中立國瑞士和瑞典。 瑞士 瑞士是世界上首個永久中立國家,于1815年通過《維也納公會宣言》成為永久中立國。而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也均保持中立,沒有參戰。既然是中立國,雙方就都會給它面子,它也可以充當調停人這一角色。在明確接受《波茨坦公告》內容后,日本政府就通過瑞士、瑞典發出了接受公告的電文。 日本投降簽字 1945年8月10日,美國政府就收聽到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廣播。隨后,美國征詢英、蘇、中三方意見,發表了一道復文,并通過瑞士和瑞典傳達給日本。1945年8月15日下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可以說,瑞士和瑞典在日本投降一事上,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日本投降 按理說,瑞士和瑞典肯為日本做這事,關系應該不錯。但在二戰后,兩國卻強烈要求日本對它們進行戰爭賠款。而它們向日本索賠的理由是:日本在東南亞等國家的侵略損害了它們在亞洲的工廠和金融機構,殺害了它們的僑民。為了避免給他國留下無理取鬧的印象,兩國還列了一份詳細清單。日本人無法狡辯,最終賠償瑞士11億日元,賠償瑞典5億日元。可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而在目前的這件事上,瑞士似乎屁股坐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