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于不用做重復檢查,挨輻射了!” 劉女士因為生病住院,想著到別的醫院接受更好的治療,所以辦了轉院。她以為到了一家新醫院肯定又要重復做一堆檢查,沒想到很多檢查報告都可以直接用上一家醫院的,就連拍的肺部片子,醫生也說不用重復拍了,醫院的設備都差不多,認可上一家醫院的檢查。 這讓劉女士欣喜不已,不僅減少了檢查的費用,而且還能少挨輻射。其實取消重復檢查的呼聲一直很高,今年3月1日,國家《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盡量減少重復檢查。 ![]() 一、好消息:這些檢查可以不用重復做了! 在日前公示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中,明確醫療各機構可以實現跨院互認的檢驗結果。 《辦法》內容顯示,檢查結果一是指通過超聲、X線、核磁共振成像等手段對人體進行檢查,所得到的圖像或數據信息; 二是指對來自人體某一皮膚組織、器官組織等,通過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化學、血液學、細胞學等檢驗,所得到的數據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醫生出具的診斷結論不包括在其中。 《辦法》明確規定,對于檢查檢驗項目質量評價合格的,醫療機構檢驗結果統一標注HR。也就是說,只有標注了HR的檢查檢驗,才是各醫療互通,且經過質量評價的檢查檢驗項目。不過互認也是有地區范圍的,比如“全國HR”、“京津冀HR” 當然了,因為部分疾病的特殊性質,有些情況也是不允許互認的。例如腫瘤患者,病情隨時變化,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不符,很難滿足臨床診療需求;還有涉及司法、傷殘及病退等鑒定的,也不在互通范圍。 二、為什么去醫院總要做一堆檢查? 去過醫院看病的朋友都知道掛號、看病、繳費一套流程下來,百轉千回。最讓人崩潰的是:排隊2小時,問診1分鐘,檢查半天,檢查結果還要等隔天……若是大病還能理解,小病小痛多多少少會造成煩悶心理。為什么看一個病這么多檢查?是在坑人嗎?其實做檢查完全是出于診斷和治療的需要。 1、準確診斷 就以最常見的感冒為例,流感季節,小張發熱、口干、鼻塞,吃了感冒藥也不見好轉。到了醫院,需要先去發熱門診測量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發現正常,還要做個鼻咽拭子,若結果是陰性,再回去急診,聽肺、抽血、拍片。全部結果后,才能判斷為是下呼吸道感染。 ![]() 在普通人眼里,只能看到表面的“感冒”,很多疾病都可以表現出相同病癥,如發熱、感冒,可能是病毒引起、可能是腫瘤引起、也可能是咽喉發炎。可以說感冒、發熱并無指向性,如果不一步步檢查,很難區分病因。 2、精準治療 很多時候做輔助檢查,是為了更全面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醫生可以根據患者做出更加準確的分流,例如同樣是肺炎患者,是需要門診治療還是住院,口服藥物還是靜脈輸液,這些都需要輔助檢查,才能進一步精準治療。 ![]() 三、有多少CT檢查是沒有必要的? 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一份來自戴維·布倫納主筆的醫學報告中提到:目前所做的CT檢查,約有1/3從醫學角度來看根本不必要,某些腹痛或慢性頭痛,根本不必接受CT掃描。 CT輻射不容忽視,然而據《參考消息》報道,在日本,每年新增癌癥病例中3.2%是由X光、CT檢查造成的。同樣在CT過度檢查的美國,每年因檢查引起的惡性腫瘤達到2.9萬例。 濫用CT確實有風險,一般來說進行一兩次的CT檢查,對身體輻射不會很大,基本可通過人體修復能力進行自我恢復。但如果劑量比較高,或者是反復的進行CT檢查,就會導致基因損傷,從而導致各種有害物質出現。大量的輻射,甚至還可能殺死體內白細胞,導致細胞癌變。 四、人的一輩子,最多可以承受幾次CT? 我國對公眾推薦的輻射劑量限值是,除天然照射外,附加的人工輻射劑量不應超過1毫西弗/年,若5個連續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毫西弗,則某單一年份接受的有效輻射劑量可以提高到5毫西弗。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童彤主任表示,臨床上,人體各部位接受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致為:頭部0.7毫西弗,腹部4.05毫西弗,胸部5.29毫西弗,頸椎0.76毫西弗,腰椎4.16毫西弗,骨盆7.68毫西弗。簡單估算,每人每年接受CT檢查的次數應盡量不超過兩次。 按照美國放射醫學會的建議,成年人一生可接受的造影檢查量,具體為:頭部CT50次、體檢低劑量胸部CT66次、胸部x光攝片5000次、胸部CT18次、腹部CT12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高危人群和患者而言,出于明確診斷或指導治療的需要,切不可因為輻射而拒絕治療,疾病/癌癥對生命的威脅遠遠比輻射大,醫生也會評估風險,盡量減少傷害。 CT檢查是為了明確診斷,精準治療,普通人無需過于擔心輻射會傷害到身體。但若是過度濫用,CT輻射,也可能成為致癌的危險誘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