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有一首敘事詩叫《木蘭辭》,描寫了一位女英雄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這位女英雄叫花木蘭。自從有了這首詩之后,后人就開始研究,花木蘭到底是確有其人還是虛構人物。關于這個問題,歷來有兩種說法,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第一種說法,古人認為歷史上確實出現過花木蘭這個人物,并且考證出她是安徽亳州人。在亳州城東有一座花木蘭墓,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和《木蘭辭》結局不同的故事。傳說中,花木蘭替父從軍立下戰功,戰爭勝利之后,花木蘭回鄉省親恢復了女兒身份。隨同花木蘭返鄉的將士大驚失色,并把這個消息上報給朝廷?;实壑懒诉@件奇聞,就想把花木蘭納入后宮。花木蘭以死抗拒,自殺身亡?;实蹮o奈之下追封花木蘭為孝烈將軍,家鄉父老為她建立祠堂。 唐代大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題木蘭廟》,“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把花木蘭和王昭君進行比較,暗含了她以悲劇的方式離開人間。 為了增加花木蘭確有其人的可信度,古人繼續考證她到底哪朝哪代的女將軍。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花木蘭是漢朝人,主要論據是漢朝時期,匈奴人常常進犯漢朝疆土,雙方頻繁開戰。元代人在河北順平縣立了一塊石碑,認為這里就是花木蘭戍邊的前線。這塊名為“漢孝烈將軍碑”的歷史文物,至今依然矗立在順平縣。 就這樣,從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木蘭辭》開始,歷經隋唐、宋元,花木蘭的家鄉,花木蘭開戰的地方,花木蘭的結局,都被考證出來。有了這么多證據,是否就能證明花木蘭確有其人呢?依然不能,反對派的觀點是,如果古人是通過以訛傳訛的方式留下這些所謂的證據,那么這些證據也不可信。 這就該聊到第二種說法了,歷史上沒有花木蘭這個女英雄,她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持此觀點的人,只用一句話就證明了他們的結論,“史書中無確切記載”。在古代文史不分家,很多有學問的人同時也是史學家。古人記載歷史的習慣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通過出土的甲骨文判斷,當時就已經有了史官。尤其到了漢朝,隨著司馬遷《史記》的成功,吸引到更多文學家記錄歷史、研究歷史。如果真有花木蘭,為什么那么多的正史中“查無此人”。 關于歷史上是否真有花木蘭這個人物,還會一直研究下去?;咎m這個人物的意義,不在于她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而在于她身上有一種奮斗精神,有一種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讓后人記住了這位女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