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莊子曾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這就是在講,不真誠是無法打動別人的,勉強裝出來的一切都是違和的。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孟子自己也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任何人做任何事,沒有一份精誠,絕對是無法做到止于至善的。而對于弟子向先生學習,你可以什么都不帶,但絕不能沒有一顆誠心,就像孔子的弟子們僅僅以一個束脩之禮就能去圣門之下學習,孔子看重的自然也是他們來學習的誠心。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時,似乎是屬于要以禮相待的人,然而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么呢?” 孟子說:“倚仗地位來發(fā)問,倚仗才能來發(fā)問,倚仗年長來發(fā)問,倚仗有功勞來發(fā)問,倚仗老交情來發(fā)問,都是我不愿回答的。滕更占了其中的兩條。” 最后,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