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鄔品嘉 人類幾千年來有著多種信仰,視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十分敬重,灶頭也不例外,很早就出現了灶神的觀念。相傳,灶神是玉皇大帝委派到人間的使者,主管消災、納福、進寶,是一家人的保護神。舊時,凡砌造灶頭,要設灶君神龕,內供灶君馬張神像。所謂“馬張”是長方形的印有神像的紅紙,長約一尺余。有的神龕兩側還寫上對聯,務農的寫“四季平安 五谷豐登”,經商的寫“生意興隆 財源茂盛”等等,并且每天點香、祈禱,十分虔誠。 農歷十二月,稱之為“臘月”。廿三,是送灶的日子。這天傍晚,家家戶戶要送灶。送灶,就是祭祀灶神并送其上天,讓他向上司匯報該家的情況。灶神,也稱“灶王老爺”“灶君”“掌家菩薩”“東廚司令”等。 臘月廿三,買了紙扎轎子,準備了百響、炮仗。傍晚時候,主人先要洗凈雙手,然后用雙手恭敬地請下灶君神像,放在桌子上,富有的人家還須舖上紅臺布。灶君神像的嘴巴上用糖果涂抹,意思是讓灶君上天多說人家好話,求財賜福、消災延壽。祭祀儀式相當隆重,焚香點燭,祭品中水果桔子必不可少,求來年吉星高照,魚肉葷腥豐盛佳肴也要湊齊。在家里的人都要誠心誠意地跪拜三次。祭畢,請神像坐在轎子里,用火焚化,炮竹齊放,微風吹拂,紙灰上揚,孩子們歡呼雀躍,“灶君老爺上天了”, 煞是熱鬧、好看。 “江南何處好,樂居住吳江”,整個吳江區面積為1092.9平方公里,真正本土的人比例不大,因為這里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達,所以外來的人很多,“十里不同俗”,隨之帶來的風俗習慣有些不同,“熱昏顛倒,廿四送灶”,確實也有廿四送灶。過去還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即官家二十三,老百姓二十四,船家二十五送灶。據說,上面仙界理事因為一天的時間來不及,所以要分批進行,這也合情合理。 臘月廿四,“撣塵”,“塵”與“陳”諧音,迎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肚寮武洝肪硎涊d:“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比铱倓訂T大掃除,祈求來年輝煌。這也是我們民族愛清潔衛生好傳統,又為迎接明日的神仙的檢查。 臘月廿五是諸佛神仙下界凡塵,巡視人間善惡、貧富。人們穿著樸素,吃的全是素食,有的人家還以豆渣當食品,為的是祈盼上蒼能夠體諒民間的苦難,多賜金銀財帛,生活過得好一點啊。 除夕之夜,要接灶、安灶。馬張店買來“灶王老爺”的紙扎神像,放在桌上,焚香點燭,供品有甘蔗(意謂“節節高”),年糕(意謂“年年高”),糖果(意謂“生活甜蜜”)等等。祭祀一番,表示歡迎灶神匯報、休假回來。然后再由主人請入神龕,稱為安灶,形式比送灶要簡單一點。 我們都是古稀、耄耋之人,舊時過年,大多從小年夜,即是送灶日子開始。過年小孩開心,有好玩的、好吃的、好穿的;大人為過年關發愁,有錢無錢總得過年。年年辛苦,年年苦,為什么要苦?弄不清楚,所以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上蒼,年復一年,循規蹈矩,求神拜佛成為當時普遍現象。 雄雞一唱天下白,舊貌換了新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特別是我們吳江發展很快,廣大農村也因住房條件的改善,多少年來“燒飯不用柴”的夢想實現了,何用灶頭?送灶已成為陳年往事,作為歷史、風俗和文化永遠存在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