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是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醫學領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 健康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預防與護理中的作用。 醫學心理學性質:是一門在心理學及醫學領域的應用學科與交叉學科,屬于 規范心理學。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響人體健康 和疾病的發生。 心理學是研究機體心理活動和行為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活動 和個體的行為。 心理現象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 心理活動過程:認知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人格:人格特征、人格傾向性、自我意識系統。 對現實的反映具有主觀性(經歷不同)、能動性(即有選擇地反映外界事物),'\\\\\\' 不是對所有外界事物都反映。 根據記憶的內容分為:形象記憶、運動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 根據儲存時間長短分類:瞬時(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思維的種類: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習慣 性思維,創造性思維。 情緒,一種態度,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形式,心境是一種微弱而持久具有 一定渲染性的情緒(小家子氣);情感,情感是人的高級心理,是人對精神性和 社會性需要的態度的體驗(大家閨秀)。 意志的品質: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性。 需要層次論,馬斯洛對不同職業人的需要的調查認為,存在著五個層次的需 要,只有在最低層次的需要滿足后,才會發生上一層次的需要,由低至高,逐層 發展。生理〈安全〈愛與被愛〈尊重需要V自我實現。
226、 雙趨沖突:兩個都想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227、 雙避沖突:兩個都不想要(前有狼后有虎) 228、 趨避沖突:同一事物,想要又不敢要(想吃自助,又怕長胖) 229、 雙重趨避沖突:多個目標,難以拿定主意。 230、 人格是決定一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個人比較穩定 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人格的特性:整體性(人格是總和)、穩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獨特 性(個別性)、社會性(人格受社會影響)、傾向性。基礎心電圖速成大法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智力則更多地 偏重于腦的功能,注重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人格形成的關鍵是自我意識的確立(個體形成有別于他人的內涵)和社會化 的完善(完成社會角色的認同)。 青少年階段的心理健康常見問題:學習問題、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 題、戀愛與性問題。 與情緒形成有關的三個要素是情景、認知、生理變化。 激情的特點是短暫且爆發。 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教育不屬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面對威脅性的應激源,通過各種適當的心理和行為對策來消除或緩解個體的 緊張狀態,稱之為應對。 適應性調整,恢復內穩態不應列為心理應激對健康的消極影響。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會因素在病因上起主導作用的軀體疾病。 心身疾病治療原則:藥物緩解治療、自我心理調節、矯正不良習慣、心理護 理。 對心理評估者的需求:善意、責任、誠實、公正、尊重。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分量表中,代表情緒穩定性特征的是 @前我國最常用的智力量表是韋克斯勒智力量表 心理測量工具好壞的最基本標志是信度和效度 效度反映心理測量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正確性。 臨床心理評估是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前提、依據、效果判定、效果評價 不屬于人格的投射類測驗的是范疇測驗 心理治療適應證:最常應用在神經癥、兒童與成人的行為障礙,包括性心理 障礙、應激或挫折后的情緒反應、重型精神病的恢復期、心身疾病的輔助治療、 學習問題、個性問題以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康復治療等。 心理治療關系的建立特點:單向性、系統性、正式性、時限性。 心理治療的原則:①真誠原則;②保密原則;③中立原則;④回避原則。 心理治療對治療師的要求:(1)要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心;(2)要有一個敏 銳的觀察力;(3)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4)要具備樂觀的生活態度;(5)要遵守職業道德。 醫患關系的重要性和意義:(1)良好的醫患關系是醫學模式轉變的要求,生物 -生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把人看成一個多層次的,完整的連續體。(2)良好的醫 患關系是醫療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有利于問病史,遵醫囑等)。(3)良好的醫 患關系是營造良好醫療心理氛圍的關鍵(雙方心情舒暢)。 醫患交往的兩種形式:言語形式的交往:利用語言來傳遞信息;非語言形式 的交往:動作和軀體兩方面。 醫患交往的兩個水平:技術關系:大夫用醫學知識問病史、體檢、輔助檢查 等方面建立關系。非技術關系:醫患關系也如同社會關系中兩人溝通一樣,需要 相互信任、悅納甚為重要。兩者關系:技術與非技術兩方面的醫患溝通相互依賴、 相互影響。 角色行為適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現為外部行為、角色實現的過程, 是主體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過程。(承認有病,且適應) 角色行為缺如:否認(或未意識)自己有病,未能進入角色,如勉強從事不 能勝任的操作,以致受傷或加重病勢。(否認有病+病情加重) 角色行為沖突:個體在適應患者角色過程中與其病前的各種角色發生心理沖 突。(沖突,不放棄原有角色) 角色行為減退:認同角色后,因其他角色沖擊病人角色,放棄病人角色,從 事了不應承擔的活動。(沖擊,不重視) 角色行為強化:由于依賴性加強和自信心減弱,對自我能力表示懷疑,對承 擔原來的社會角色恐懼不安,“安于”病人角色的現狀,或自我感覺病情嚴重程 度超過實際情況。(小病大化) 角色行為異常:病人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觀、失望、不良心境導致行為異常。(焦慮) 青年患者的心理:強烈而不穩定的,有時歡快,有時不愉快或憤怒,容易從 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老年患者的心理:對病情估計多較悲觀,心理上也突出表現為無價值感和孤 獨感。有的情感變得幼稚起來,甚至和小孩一樣,為不順心的小事而哭泣,容易 生氣。 -般軀體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反應:(1)感知覺異常:長期住院者度日如年、 產生錯覺,幻覺;(2)記憶和思維能力受損:判斷能力下降,猜疑心理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