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男,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荀派藝術的創始人。祖籍河北東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1925年與余叔巖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 ![]() 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與楊小樓、尚小云、譚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并且出版過《荀慧生演劇散論》、《荀慧生演出劇本選集》、《荀慧生舞臺藝術》等書。 他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 1966年,荀慧生遭到批斗,其妻張偉君、兒子荀令香、荀令文,女兒荀令萊都被隔離審查,一家人失去了自由。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批斗和審訊,他只有沒完沒了地寫交待材料。但他認定一點,“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所以他倒沒有什么擔驚害怕的。 后來荀慧生被押到沙河農場監督勞動。12月的一天,荀慧生的腿和腳都腫了,身子虛弱得上氣不接下氣。他才開始感到自己的體力實在不行了,但仍然堅持著下地勞動。在下地的途中,實在支持不住沉重的身軀,倒在瑟瑟的北風中。卻聽到有人罵他“裝死”,說他是逃避勞動,根本就無動于衷。 在冰冷的泥地上,荀慧生足足躺了四個多小時。當他的女兒荀令萊趕到時,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她叫著、哀求著,才允許她把父親送進醫院。 荀慧生正在發高燒,迷迷糊糊,醫生診斷是老年性肺炎。醫生抱怨家屬送醫院太晚了,生命危在旦夕。病床前只有女兒一人,她對爸爸說:“我到單位去請個假,一會兒就回來”。女兒一走,荀慧生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妻子張偉君、兒子令香、令文都是管制對象,失去了自由。女兒雖然解除了管制,但出身在這樣的家庭中,其處境也可想而知。 荀慧生沒有等到親人的到來,就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荀慧生紀念館奠基儀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東光縣普照公園舉行。荀慧生先生的長孫、著名導演荀皓,著名表演藝術家章金萊(六小齡童),荀慧生先生關門弟子、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等,與當地官員一起出席了奠基儀式。 2、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綺霞,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宮縣,京劇演員、編劇,工旦角。 ![]() 1905年,5歲的尚小云開始讀私塾。1907年,開始拜師習京劇老生,后又改習京劇武生。1908年,改習京劇旦角 。1912年,主演京劇《別官祭江》,逐漸在京劇界受到關注 。1914年,被北京《國華日報》評選為“童伶大王”。1916年,正式出科。1918年,被北京《順天時報》評選為“童伶大王”。1921年,為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大婚慶典演出京劇《五花洞》。1923年,編寫的京劇《秦良玉》《紅綃》相繼問世。1924年2月,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被北京《順天時報》評選為京劇“四大名旦”。 1925年,創辦“協慶社”,自任社長。1936年,創辦榮春社科班。1937年至1944年,除了經營榮春社外,還創編了多部劇目。1950年,成立尚小云劇團 。1955年,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常委。1956年至1958年,多次率團至各地演出 。1959年,任陜西省劇協常務理事等職。1962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尚小云舞臺藝術》 。1964年,任陜西省京劇院首任院長 。1966年,“文革”開始后遭到批斗。1974年,眼疾惡化。1976年3月15日,返回西安醫治。 1976年4月19日3時,尚小云因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7歲 3、程硯秋 程硯秋(1904-1958),男,京劇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程硯秋原名承麟,滿族。北京人,后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 ![]() 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于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 《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程硯秋在藝術創作上,勇于革新創造,舞臺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并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臟突發性梗塞,僅幾分鐘便失去了生命,年僅54歲。 4、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 ,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 梅蘭芳在長輩的熏陶下,從小就喜歡看戲、聽戲,8歲就開始學戲,10歲登臺演出《天仙配》,他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在京劇表演藝術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之后,又勇于革新,編演新戲,將京劇在各方面進行創新,演出了《貴妃醉酒》等戲,反響極大,被稱為梅派大師,是我國傳統戲曲的代表,影響極其深遠。 梅蘭芳是使京劇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1919年4月,梅蘭芳應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記》等戲。一個月后回國,反響熱烈。1930年春,梅蘭芳率團赴美,在紐約、芝家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市獻演京劇,獲得巨大的成功,據當地報紙評論稱,中國戲不是寫實的真,而是藝術的真,是一種有規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間,他被美國波莫納大學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1935年,梅蘭芳率團赴蘇聯及歐洲演出,并考察國外戲劇。在京劇藝術家中,出訪最多和在國內接待外國藝術家最多的當屬梅蘭芳,他將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和藝術家謙遜、樸實的優良品格介紹給了各國人民,人們稱他為本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中國京劇藝術的文化使節,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 梅蘭芳不僅品德高尚,演技精湛,在藝術界和人民群眾中享有極高聲望,而且表現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抗戰爆發后,日偽想借梅蘭芳收買人心、點綴太平,幾次要他出場均遭拒絕,他蓄須明志,深居簡出。后來,梅蘭芳考慮到在上海不能久留,于1938年赴香港,在香港演出《梁紅玉》等劇,激勵人們的抗戰斗志。 1961年夏天,梅蘭芳感到胸部不適,后到北京阜外醫院治療,據醫院檢查是心絞痛,冠狀動脈硬化。7月30日下午,梅蘭芳心絞痛突發,進阜外醫院住院搶救。經首都醫學專家會診,確定為急性冠狀動脈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癥。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醫院盡力搶救。8月8日清晨4時許,梅先生病況突然惡化,心臟停搏,呼吸停止,雖然全力搶救,終告無效,一代大師于清晨5時與世長辭,享年67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