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22年4月22日已經是第53個地球日了。每年的地球日都會有一些紀念活動,從淡漠到積極,也充分說明了人們對地球環境的問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人類的出現不過是幾百萬年的事兒,而地球的年齡已經46億年,相比而言,人類渺小得不值一提。但是,今天的地球上,除了南極和海洋深處沒有人類長期居住,其它地方都住上了人類,且人類通過借助工具,似乎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操控著地球上其它生命。最終,由于掠奪和競爭的本性,使人類之間又相互殘害,首先是其他族群間的爭斗,后來是同一族群的互斗,完全忘記了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意義。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一樣的會有洪水、地震、風暴,一樣的可能山崩地裂,甚至可能是地外星體撞向地球,給地球造成嚴重打擊。在此過程中,許多的生命就此消失,只有極少部分,正好處于特定的環境下,它們的尸體被埋進土里、被封印起來,在漫長的歲月中變成了化石,給今天的人類留下了研究的證據。同時也給人類思考的余地,那些所謂強大的生命,在真正的災難面前不值一提。 也許一次偶然的發現,或是一次偶然的經驗,迎接了人類的到來。人類利用總結、幻想和傳遞、傳承,使人類在學會使用工具的同時還學會了創造工具,加之人類的協同作戰和情感傳遞,使人類成了典型的社會動物,利用自身的優勢逐步向外擴張,拓展生境和領地。畢竟還只是直接向自然索取,食物的獲得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在與其它物種開展吃與被吃的博弈過程中,總結出了威脅與逃避的法則,形成了原始的文化,并將這種文化在人類間傳遞,讓人們尊崇這些文化,形成一種約定成俗的東西,也就是原始的文明。 當感受到災難的不可控威脅后,人類從之前的簡單儲存向復雜的活體儲存演變。而所謂的活體儲存方式,就是種植與養殖,從直接索取到可以通過人類的勞動來創造財富,生產必需的資源。再把這些生產的經驗總結出來,推廣應用,形成了農業文明。農業文明過程中,延續和傳承了原始文明體系,依舊會對自然個體有所崇拜。 工業文明的到來不過才短短的三百多年,工具的運用和創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人們用機器替代了人類繁重的勞動,使人能夠從勞作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和完成與生存不大相關的東西,而那些東西似乎成了人們新定義的人生目的。工業的快速生產一方面豐富了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快速消耗著自然資源。有些資源是人們注意到了的,而有些資源只有等到接近枯竭才被人們注意,甚至是已經消失了,慢慢出現了問題才被注意。 控制資源的權力讓人進入了更加激烈的競爭,同時也激發了對財富欲望的無限膨脹,于是強權、戰爭、陰謀、毀滅等以各種方式上演。人類不是更加自信,而是更加相信工具,這工具包括武器、機械、化學品和技術。于是在地球的空中圍繞著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飛行器,地面是各種房屋、道路、堤壩等建筑,連地下也被搞得千瘡百孔。幾萬年幾十萬年甚至上億年前存留下來的化石成了燃料或肥料,散布在地球土壤和巖石中的物質被聚集和提純,甚至為了利用地熱,埋藏在地下深部的水也被人為地抽了出來。 人類無所不用其極地對待著他們的發現,竭盡其能地施展著掠奪,只顧眼前,不管長遠,更不去在意其它的生命。當人類發現自己的生命都出現了問題時,其實許多的其它生命已經出現問題,有些物種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一些物種在銳減。人們已經發現,短短的幾十年來,昆蟲的多樣性已經發生重大改變,因為那些承擔著為植物授粉的昆蟲,或是為某些物種提供生存食源的物種減少,已經危及到其它物種的生存。整個地球生態正在經歷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我們已經將它折磨得生病,而且病得不輕。有一句公益廣告叫“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并不需要人類”,其實這句話本身就不客觀。人類作為地球的居民,也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人的行為對生態系統的維護與演變非常重要,只是人類偏離了自己應有的軌道,走向了地球生命的對立面。人類不是沒有發現、沒有恐懼,甚至在幻想在宇宙中重新尋找一個能夠供人類生存的環境。奇怪的是,為什么不認真反省自己,直接從規范人的行為、控制人的欲望來贏得與自然的和解? 一邊是假惺惺地醒悟,一邊是繼續膨脹的占有欲、控制欲。戰爭還在進行,軍備競賽進入了新的一輪,毀滅地球的力量在不斷飆升。僅僅是核力量就已經足以瞬間毀滅幾個地球,還不包括那些通過毀滅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系統的“慢性自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毀滅一次,人類就灰飛煙滅,沒有誰在意曾經有過地球、有過人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