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去到大學演講。 到了提問環節,一位同學問道: “可以請教一下,兩位的事業如今這樣成功,有什么秘訣嗎?” 巴菲特回答說: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其實都在于習慣。” 一直很喜歡一句話:在生命的最初30年里,你養成了習慣;在生命的后30年中,習慣決定了你。 自我成長的10個小習慣,養成受益無窮。 1.堅持讀書 朱光潛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提到: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你如果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 很多人誤入歧途都是因為內心無所寄托,一個人如果沒有興趣愛好,很容易活得渾渾噩噩,對什么都沒有激情,生活頹靡。 閑暇時多讀書,可以給我們搭建豐富的精神世界,不至于痛苦和無聊。 蔣方舟曾說:“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他的價值觀就只好由親朋好友來決定,因為他沒有別的知識獲取渠道。” 堅持讀書,不一定能使我們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但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 2.定期健身 培根說:“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囚牢。” 在這次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鐘南山院士,84歲的老人,每次面對鏡頭,總是精神矍鑠、邏輯思維清晰,說話鏗鏘有力。 “運動對我幫助很大,所謂年紀大了,記憶力差什么的,我沒什么感覺。” 鐘南山院士曾在采訪中這么說。 他也是每周鍛煉3次,幾十年如一日,才能讓大腦高速運轉。 ![]() 3.發現美好瞬間 人生真的意外重重,享受當下的每一秒才是最重要的,哪有那么多重大的人生意義。 村上春樹說: “當你用認真有趣的態度對待生活里那些看似無趣的小事時,就會收獲一份份小小而確定的幸福,從而覺得生活美好無比。”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換個角度看世界,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 4.凡事提前5分鐘 凡事提前,才能避免拖延。 拖延會無意識地加重我們的記憶負擔、情緒負擔和人際負擔。 這種心理成本雖然是隱性的,但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 比如洗碗這類惱人的家務,其實幾分鐘就能完成。 但洗碗前的各種逃避、拖延所帶來的心理成本比洗碗本身更累。 如果家人之間再互相推脫,引發不和諧就更得不償失了。 凡事提前,才能無事一身輕。 一件看上去很難的事,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 5.好好說話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很多無謂的爭吵和誤解,都是嘴快惹的禍。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朋友交往分寸不可失,再好的朋友,也經不起你過分的直白。 好好說話,是一個人成年人最頂級的教養。 如果我們希望成為會說話的人,遵從一個原則:想兩遍再說。 6.常懷感恩之心 有句話說得好:誰若一次施恩與你,必將二次施恩與你,其樂意之情為受恩于你者所不及也。 幫你的人,會一直幫你,而那些你以為好的人,當你向他們尋求幫助時,他們不一定幫你。 能幫你的人都是你的貴人,記得好好珍惜。 ![]() 7.不隨意評價別人 梭羅說:愛吹毛求疵的人就是待在天堂里也能挑出毛病。 疫情期間,上海一女子用外賣的方式給有聽力障礙的老父親送菜,女子為感謝外賣員,給他手機充了200元的話費。 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小事,但居然被很多鍵盤俠嫌棄太少,紛紛去圍攻該女子。 面對鋪天蓋地的惡意,女子心情低落,外賣員看到女子被網友罵也睡不著覺。 4月6日,網傳該女子因受到網絡暴力,情緒失控,跳樓身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隨意評價他人,少挑毛病,管好自己,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 ![]() 8.遠離計較和糾纏 人們常說:“世間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能對你百依百順的人,能讓你如愿以償的事都很少。 你若非要計較,永遠不會開心的。 多思多慮,除了讓自己身心俱疲,再無意義。 年紀越長,越是認同那一句:“人生在世不滿百,何必常懷千歲憂。” 9.保持自立 富蘭克林說:自助者天助。 一個人只有學會靠自己活著,前路才能越走越順暢。 過于依賴別人,只會葬送自己的前程。 倪萍姥姥說:“沒有。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來靠去你就發現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 ![]() 10.時常自我反省 《人生只有一件事》的作者金惟純先生告訴我們,人生是有捷徑的,我們過去都反對這句話,我們說人生哪有捷徑? 他說,人生的捷徑就是認錯,你得知道自己的問題,你得知道自己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及時停下來反思自己,可以避免少走彎路。 睡前花15分鐘,對今天做個總結,今天做了什么?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如何改進?總結出經驗規律。 方向錯了,停下來,也是一種進步。 寫到最后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一個人的習慣里,藏著他的命運。 當你開始自律,養成好習慣,一切都會不期而遇。 就像撒貝寧所說的: “若你決定燦爛,山無遮,海無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