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工作幾年后,曾經擁有鋼鐵一般腸胃的年輕人如今也發(fā)現,自己患上了父輩中常見的老胃病。  這不是錯覺。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如今19歲至35歲的青年人中,胃癌發(fā)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在過去,大家最熟悉的說法就是,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guī)律容易引發(fā)胃病。如果要評選2022年最火的健康常識,“幽門螺桿菌”必定有一席之地。 這一切起源于2021年12月,美國衛(wèi)生及公共服務部發(fā)布的第15版致癌物報告中,幽門螺旋桿菌導致的慢性感染首次被列為明確致癌物。在中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約為60%,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中國人,都是陽性患者。幽門螺桿菌的發(fā)現者馬歇爾接受采訪時曾經提到:“中國和亞洲的幽門螺桿菌是毒力格外強的一株,按說更容易給寄主惹麻煩,尤其是胃癌。”事實的確如此。中國是世界上胃癌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每年約有34萬胃癌新發(fā)和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僅僅“致癌”兩個字,遠遠不能涵蓋幽門螺桿菌對人體的潛在危害。
 早在數萬年以前,幽門螺桿菌就已經進入了人類祖先的胃里。但是人們真正認識它,只有短短40年的時間。 最早啟發(fā)人類發(fā)現幽門螺桿菌的不是胃癌,而是胃潰瘍。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醫(yī)學界的權威看法依然認為,壓力是胃潰瘍的主要病因。這篇發(fā)表于1967年的論文甚至提出,消化道潰瘍的患者,一般都有一個過于強勢的媽……這種無厘頭的分析今天看起來很搞笑,但一度是醫(yī)學界對于胃潰瘍患者看法的縮影。久治不愈的胃潰瘍患者,就會被轉到精神科。醫(yī)生們認為,這樣的患者多少沾點心理疾病。1981年,兩位澳大利亞醫(yī)生巴里·馬歇爾與羅賓·沃倫在胃潰瘍患者的胃里,發(fā)現了幽門螺桿菌,人們這才搞清胃潰瘍的致病機理。但在研究伊始,馬歇爾還是遭到了醫(yī)學界的嘲笑——當時流行的看法是,人的胃部呈強酸環(huán)境,根本不可能有細菌生存。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馬歇爾采取了最激進的方式:他親口吞下了一大份幽門螺桿菌溶液,并在之后的幾天里成功患上急性胃潰瘍……
〓 幽門螺桿菌經過大量的實驗和臨床驗證,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潰瘍與慢性胃炎的元兇,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2005年,馬歇爾和沃倫也因為這一發(fā)現,榮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yī)學獎。盡管幽門螺桿菌發(fā)現已經40年,但是直到今天,很多人對胃病的認識依然停留在過去。即使是習慣和嗎丁啉、三九胃泰、達喜做朋友的老胃病們,都很少把幽門螺桿菌放在心上。由于這些胃藥大都是非處方藥,在藥店就能很方便地買到,正迎合了很多人“不想去醫(yī)院”的心理。他們對待胃病的方式,就是家中常備胃藥,胃酸、胃脹的時候來幾片“壓一壓”,萬事大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胃病之所以變成“老胃病”,正和這種消極對待的方式有關。這些藥物作用機制主要是中和胃酸、促進胃蠕動,以緩解胃部的不適癥狀。在嗎丁啉的藥物說明書中明確寫道:本品用藥3天,如癥狀未緩解,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藥物使用時間一般不得超過一周。達喜的說明書中則建議“連續(xù)使用不得超過7天”。不少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也從未嘗試過根除幽門螺桿菌,只是不斷地買藥、吃藥……在這個過程中,本來不嚴重的淺表性胃炎,可能漸漸發(fā)展成更嚴重的萎縮性胃炎。 在“幽門螺桿菌致癌”登上熱搜后,一大批“抗幽門螺桿菌概念股”紛紛漲停。然而,這其中不少企業(yè)的主力產品,都是益生菌。某某健康的主營業(yè)務為乳酸菌飲品,根據該公司的公告,“公司涉及到幽門螺桿菌領域的咀嚼片、飲品等產品尚處于產品投入階段”。也就是說,萬能的酸奶又出現了新的功效:抗幽。這倒也確實是有理論基礎的:目前治療幽門螺桿菌的主流方案還是抗生素療法,但是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腹瀉、大便變黑等副作用。有一些研究認為,使用益生菌,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副作用。可是,就連這些研究,也處于很初級的階段,實際效果目前依然有爭議。除了乳酸菌之外,另一個“抗幽”明星產品是牙膏。市面上許多牙膏宣稱有“抗幽”功能,可以清除口腔里的幽門螺桿菌。馬歇爾和沃倫發(fā)現幽門螺桿菌之后很長時間里,人們都以為它們只在胃里存活。后來,有人陸續(xù)從牙菌斑、唾液里發(fā)現了它。 根據研究,口腔里的幽門螺桿菌和胃里的具有同源性,他們很可能是從胃里通過反流等方式進入口腔里的。只要胃里的幽門螺桿菌還存在,他們就能不斷輸出到你的口腔中,想靠刷牙根除,是不現實的。但是,幽門螺桿菌的大本營是胃。口腔里有幽門螺桿菌,并不代表是感染者,很多健康人口腔里,也能檢測出幽門螺桿菌——只有它在你的胃里生根發(fā)芽,才算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幽門螺桿菌一旦感染,無法自愈。別說牙膏了,即使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達喜、嗎丁啉等非處方藥,也無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目前唯一有效的幽門螺桿菌根除方式,就是抗生素聯合治療。抗生素療法有許多不同的用藥方案,目前國內最主流的方案是鉍劑四聯(質子泵抑制劑+鉍劑+2種抗生素)。采用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10~14天,幽門螺桿菌有效根除率即可達到80%~90%。 〓 鉍劑四聯中的不同抗生素組合方案可惜的是,在治療幽門螺桿菌這件事上,依舊存在著很多誤解。一方面,有很多人覺得沒癥狀就可以不吃藥,或者隨便吃點藥,感覺好了就停藥了。但是,四聯療法的藥物一定要嚴格遵醫(yī)囑服用:每天2次,服用期間不能斷藥(副作用除外),必須連續(xù)服用10~14天。忘吃藥、不遵醫(yī)囑吃藥,都可能導致根除失敗。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換上了“恐幽癥”。自從和癌癥牽扯到一起,這種細菌便讓人避之不及。事實上,這并不是一種突然誕生的神秘細菌。在這波媒體密集報道之前40年,幽門螺桿菌就已經被發(fā)現。從幽門螺桿菌引起胃潰瘍和炎癥,再到引發(fā)胃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幽門螺桿菌感染后,首先會導致胃粘膜發(fā)生非萎縮性的炎癥,逐漸發(fā)展為萎縮性胃炎,接著,胃黏膜細胞發(fā)生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就有癌變的可能。這一過程可以長達數十年。在所有感染者中,只有15%~20%會發(fā)生消化性潰瘍,胃部惡性腫瘤則只占1%。從幽門螺桿菌到胃癌之間,還有遙遠的距離。在中國,有近40%到60%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最終患胃癌的比例僅有1%。對于已經感染幽門螺桿菌幾十年的老年人,胃癌的風險已經比較高了,相比根除幽門螺桿菌,更應該做的是定期進行胃癌篩查。對于小朋友來說,如果沒有明顯的癥狀,也可以暫時不做干預,因為成年后再治療,收益更高。追蹤調查顯示,成年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治愈后復發(fā)的概率很低,不足5%。相比之下,兒童根治的復發(fā)率比較高一些。對于無癥狀的成年感染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包含胃癌在內許多疾病的發(fā)病率,依然是一個推薦的選擇。即使第一次沒有根治,也不必太過焦慮。許多攜帶者,都帶著健康的胃度過了一生。很多人一方面在為抗幽牙膏、防輻射服交著智商稅,一方面又對那些真正危害健康的生活習慣視而不見。
拒絕智商稅,正確抗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