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經常能聽見“你這個人怎么就不聽勸,你是不撞南墻不回頭”。說的就是這個人他認死理,聽不進去不同的意見,還有些同義詞,像“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一條道走到黑”等等,意思都差不多。
咱們民間智慧常用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做比喻,棺材呀,黃河呀,一條道呀,這都好理解,為什么非得撞墻呢?還得撞南墻,撞北墻就不行嗎?這個人他往北走就不行嗎?
因為咱們中國古代房屋的方向大都是坐北朝南,都是北房。王鳳山大實話里不是說了嘛:“冬天短夏天長,冬暖夏涼,住北房,天要是越熱越出汗,越冷越想上茅房”。
您看甭管是皇宮的宮殿,還是寺廟道觀的大雄寶殿或者是官府的衙門,甚至是民宅四合院的正房,它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這大門一般都是朝南開,因為咱們是北半球,陽光它從南面照射進來,大門一進來有一堵墻,這堵墻叫影壁墻或者叫照壁墻。
反正不能直視庭院當中,古人講究忌諱,古人認為從風水學的角度上來說,這弄一墻太好了,能夠阻擋直來直去的氣流,而且它不散財,你們也別想往里偷窺,那么這堵墻就叫南墻,你從屋里出來往外走的時候,必須得繞開這堵墻走,否則你直眉瞪眼的往前走,不拐彎肯定就得撞在這墻上了。
所謂之不撞南墻不回頭,就是說那些人,他不會繞道而行,認死理,非得撞到墻了,碰到釘子上了,碰疼了,這才會拐彎。南墻最早還叫“蕭墻”,這個詞出自孔子之口?!墩撜Z》里頭寫了“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把持朝政的季康子,怕他將來會成為隱患,于是就想要出兵把顓臾給滅了。
“蕭”就是肅靜,這個“墻”就是屏障,“蕭墻”,就是國君的公室內正對宮門的一堵墻,也不算太大,算一個矮墻稍微擋上一點,像個屏風似的,也叫塞門也叫屏。
君臣相見之禮,是至屏而加肅靜焉,意思就是到這兒就得嚴肅起來了,不要開玩笑了,臣子走進這,馬上就要朝拜國君了,趕緊的肅然起敬。
孔子說的“蕭墻”之內指的就是宮里頭,當時當政的季氏,打算討伐顓臾,孔子就擔心了,說禍患不在顓臾,而是你宮里頭,應該是有壞人使壞,你不定怎么受了蠱惑了。后人呢,就用禍起蕭墻比喻內部的禍患。
后來民間也仿照宮內的“蕭墻”,也蓋起了影壁照壁,但到了民間也就沒那么多講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