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指的就是孩子生長過程中的教育問題。 這句在古文之中是不會出現歧義的,意思很明確,但放在現代漢語中就一定會產生莫名其妙歧義,關鍵是“性”字含義古今有別。現在的一些新媒體列出一長串的所謂“敏感詞匯”,“性”也被納入其中,可想而知這個字現在意味著什么。因此,現在許多人習慣性地用一種現在的思維方式去理解這句俗語。 (準確理解) 這句俗語最容易被理解成男女房中之事的某種生理現象,從字面上看,一眼過去,望文生義,基本上解釋得過去。這并不是說現代人心理就很邪很陰暗,故意把經念歪。現在人們在接受那方面的教育太多了,如青春期教育是列入了學校的教育內容,學校還有專門的輔導員。新婚教育則納入了優生優育的內容。就是到了中老年人,亦有中老年人這方面的科普知識傳播給他們。那事并不是現在人難以啟口的丑事。而關于那方面的科普類書籍、影視也是琳瑯滿目。總的來說,這方面的知識比古文知識在普及方面要廣泛多了,看到這個字就不得往這方面思考問題。 中國古文中“性”釋義:性,從心從生。人之陽氣、性善者也。人的本性是具備生命力的、創造力的、向上提升能力的。看來在古代,“性”字與男女之事毫無關系。“性”還有一個義項為“生”,也是指孩子出生時是“縱生”和“橫生”兩種。“橫生”古為“惡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胎位不正。 (孟母教子) 筆者認為,“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所說的男女不是已成年男女,而是童年時期的男孩女孩。為什么這么說呢?俗語中的“不鋼”,就是說鐵不能煉成好鋼,是男孩的成長錘煉過程。 俗語說“好鋼用在刀刃上”。這里把生下來的男孩比作鐵,也只是一塊生鐵坯子。使用過農具和刀具的人都知道,鐵匠鋪里打刀、鋤頭、斧頭、耙齒等利器時,刀的口子上必須要按上一塊鋼片才能用,純鐵的農具和刀具既不鋒利,也不耐久,用不了幾下子,刀口就會出現缺口,無法再用,而安了鋼的刀子既鋒利又耐用。這也就是說,男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把生鐵煉成鋼,才算成為有用之才。俗語說的“恨鐵不成鋼”就是這個意思。 (鐵匠鋪打制農具) “不秧”之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能成為田地里的秧苗。古人把農作物的苗子都稱之為“秧”和“秧苗”,如水稻秧、麥苗、冬瓜秧、南瓜秧、白菜秧、油菜秧等等,“秧”長大了就會開花結果或有收成,在莊稼地里,長出來的如果不是秧苗,那只能是無用的野草,不但無用,還要妨礙其它秧苗的成長,是要被農民薅去的對象,稱薅草。這是對女孩成長過程非常形象的比喻。是秧,人人喜愛,是草,必除之而后快。 (秧田) 筆者又想起了民間另一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俗語與本文討論的俗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老祖宗的觀人術,說的都是一回事,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都說明孩子從小開始就要培養好的品質,對孩子的教育培養要在“養性”上下功夫,培養孩子從“無性”到“有性”,既要達到性善,也還要培養正確的生命觀及生活中的創造力、向上提升的各種能力,從而形成自己的獨自性格和人格。清末四大中興名臣之一,被當時公認相人術很高的曾國藩,有一個觀點,他認為看一個家族興敗只須看:子女是否早起;是否做家務;是否愛讀書。他也是按這種思想來教育他的孩子的,并留下了家訓,他的后代出了不少名人。這說明教育孩子要從生活細節方面抓起,養成勤勞的習慣,是對孩子的“有性”培養。同時也說明,古人的相人術并不是按迷信中的麻衣相術來衡量的,主要是看其人的言談舉止和所具備的實際能力,被相之人自身要有滿滿的干貨。 (古人教教育) 總之,“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與其說是一種觀人術,不如說是看家風家教之術,家風家教有好壞之別,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有優劣之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