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教育為何?這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哲學問題。
但凡教育,只有弄清楚教育的終極目的,才不至于在教育的探索路上迷失方向。弄不清方向,我們很容易在用最高效的方法干一件錯的離譜的教育。甚至,干著反教育的事。 我們今天的“教育為何”,是在上一講談原點、本質的基礎上,談方向、談教育目的。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主張,而且千差萬別,如果我們從教育理論層次上來講,教育的目標,尤其是核心目標是什么呢?是激發學生或者叫激發學習者的內在潛能,使他各方面得到這種充分的發展。這個表述,在這一點上,不論古今中外都基本一致。但大家要注意,這僅僅是目標,而且只是在教育這一個維度的看法。我們要找尋教育的真正奧義,就要跳出這個局限,跳出為滿足現實需求而制定的具體的教學、教育目標,去探索教育的終極目標,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教育目的,那個終極歸宿。 為什么要說“終極”?前面我們說到“原點”,也提到方向,如果這兩點做不到,根氣不正,方向不準,我們就很容易在用最高效的方法干錯的離譜的教育甚至,干著反教育的事。我們在“父母特訓營”一階時,第一講就給大家談生死、談生命,這是我們一切行為的起點,也是一切行為的終點。那在這一生一死,眼睛一睜一閉之間,我們該做什么?
還記得我們DE有條西藏雅魯藏布江的線路,我太喜歡那里了。群山巍峨之間,你看著那天地蒼茫,造化萬物,無形之中對生命更增敬畏和思考。所以生命對于我來講,甚至我覺得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場恢弘的經歷。
那么面對這樣一場經歷,我們是不是應該賦予意義,進一步說,我們給生命賦予意義,應不應該成為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呢?
生命本身毫無意義,只有當我們在這有限的生命進程當中賦予了意義、賦予屬于人性的關照,生命才有意義。那什么才能賦予生命意義這樣最有效、最有力的支撐點呢?我想一定是教育。當然,有人也會說是經歷,是生活等等,這些都可以,但是到最后我想一定都是歸到教育這一點。
教育在我看來,就是當我們在生命進程中,面對著各種問題、各種誘惑時,能夠讓自己清醒,讓自己知道去哪里,應該追求什么,最終達到我們身心靈的合一。我覺得教育應該按照這個邏輯架構,或者趨勢走下去。
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我們在有些人生的進程當中,很難搞清楚到底哪些是我們需要的,哪些是我們想要的;甚至還有一大部分人一輩子迷迷糊糊,根本分不清東西南北?,F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人內心當中的空洞虛無,然后沉迷在那種短暫的快感之中不可自拔。比如現在的孩子沉迷于游戲,我們成人沉迷于物質和財富,沉迷于各種社交……為什么會這樣?固然會有現實社會的壓力,意義的缺失也是他們不斷尋求新刺激以填補自己空洞內心的原因之一。那教育目的為何呢?這里有個觀點: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讓人成為人。我認可這種觀點,讓人成為人,就是在我們的生命中逐漸注入“人”的靈魂,讓我們不再是行尸走肉,進而以有為之身行有為之事。那我們有沒有進一步思考:既然我們讓人成為人,那我們應該成為怎么樣的人呢?
我認為這里面有三個層次,合格之人,至上之人,高貴之人。
教育首先應該把我們學生引領成合格之人。那合格之人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的理解,合格之人最起碼要具有獨立生存能力,相對健全的人格,以及會學習,這是一個合格標準。
為什么強調獨立生存能力?因為當一個人連獨立生存的能力都沒有,比如人在生命受到極限挑戰的時候,是沒有所謂的尊嚴的?!袄屑由?,不避流矢”,我們都會優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這是作為生物的本能,也是以后行為的基礎。但是我們現在的一些孩子一點獨立生存能力也沒有,離開爹媽、離開保姆、離開別人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更別提在戶外了。像這樣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寄生在別人的翅膀下、庇佑下、期許下,能有什么樣的獨立人格呢?這就需要我們好好思考一下了。
所以,一定先要有獨立生存能力。然后,你才有可能具備真正相對健全的獨立人格,這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好,根基穩固后,我們人就要長高,就要生發,我們的精神靈魂要與天比高,與天地一體,這就是上面無限延伸的部分,就是我說的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
那至上之人呢?就是在他的精神領域當中獲得了更高層次的提升。那這個提升是什么呢?就是有理想,有信念(信仰),有行動力。
大家仔細想一想,至上之人就是有理想、有信念(信仰)、有行動力去保證理想和信念實現的人。想一想,我們現在有多少這樣的人?我們現在又有多少人,在過我們第二次的青春期,在里邊迷茫出不來?原因何在?就是沒有方向、沒有理想、沒有信念,更沒有行動力,就是這么簡單。
最后是“高貴之人”,現在“高貴”一詞往往被曲解,有很多人錯把有錢當高貴,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富和貴是兩回事兒,“富而不貴”的大有人在。那高貴之人是什么人呢?這種人就是生命極度豐盈優雅、胸懷天下、有家國情懷之人。他有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也有對普羅眾生的悲憫,這是高貴之人??晌覀儸F在有多少人是這樣呢?這種人就是老子講的“上德之人”,這才是高貴之人。如果教育能把我們引領成為這樣的人,那我們的教育,才真正是說給人的生命注入靈魂。人之為人,不是說生下來兩條腿能跑、張嘴能叫,能跑能動那叫動物!所以說,在教育上我們任重道遠啊!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育,任何時期的教育,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它滿足不了所有階層的訴求,古今中外沒有任何一種教育能這樣。但是教育有個基本的價值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關于人的這些東西。大家想一想,我們的教育,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你能夠做到這樣嗎?是不是往這個方向來努力了?如果知道還以各種理由不作為,這就是本末倒置! 這是兩位教育學大師,蘇霍姆林斯基和懷特海對“教育為何”的闡釋。其實教育的目的就這么簡單,讓他成為他自己,他能夠自我成長、自我教育,能夠自我發展。大家想一想,我們前面所說的獨立生存能力,健全人格,學會學習,是不是這樣呢?
所以說,我對DE無比自豪。十幾年了,到現在為止,我們的核心能力、核心價值沒有修改,我們依然能夠在這個行業當中去做引領。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做的是最本質的、最本真的。
為何蘇霍姆林斯基和懷特海這樣的人真正能成為大教育家?還有中國的陶行知,美國的杜威,為什么這些人能成為大教育家?
在我看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教育家,是因為他們對教育的本質問題、根本問題,以及規律性問題,都站在了人的高度;而且我們都看得到,他們的基本上看法是不約而同的。他們為什么能夠一致,而不是各說各話,就是因為他們都在平和地表達和挖掘,而且他們都跳出既定區域,站在了人的維度,平實質樸,發人深省。對標我們國家的教育,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呢?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你看他說的多樸素:生活即教育。大家想想,當我們的教育和生活脫節了,那還是教育嗎?而現在又有多少人敢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當中試煉呢?我們有的同學講得很好:他們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為他們眼里關注的是人。
沒錯,他們關注到了最本原的東西,這才是教育家。而且只有我們的眼里有“人”了,我們看到的東西才會是人性化的,我們才會關注最根本的問題。而當我們眼里沒有人的時候,我們談意義、談方法,又有何意義呢?我們談教育又有何意義呢?
“讓每個人在不一樣的經歷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
這句話是DE的使命,其實我也把它理解成是我自己的使命,去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
教育就是要引領我們每個人在有限的生命進程中,能夠去找到這種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讓你的人生不斷豐富,你的生命不斷豐盈。我經常很自豪地給我的同事說DE的使命時,很多人會覺得這個使命有點虛,很難去達到。但這恰恰就是我們一生當中去追求的。只要你最后能夠感知到,你的生命是身心靈合為一體的,你的整個生命狀態飽滿充盈,你這個使命就是都可以實現!
這實際上就是我整個的生命狀態。我給孩子們上課時的狀態、我在高黎貢山的越野跑比賽當中,冰雪和泥濘當中的狀態……我認為我的整個生命狀態就是一個矛盾體,在有限的生命進程當中游蕩、探索,但我也覺得,生命在那個時候也是最綻放的、最豐盈的,這才是我最喜歡的。
當一種教育如果能夠真正引領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進程當中,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讓自己的生命豐盈立體,并活成高貴的樣子,那在我們的一生之中,活80歲和活8歲就沒太大的區別。這就像我的生命狀態,在幾千米的高原上,在雪山下,和孩子們一起單純快樂,恣意歡脫,而內心當中,我又能夠守護孤獨,尋找自己的清明和樂……說明:本文根據作者在5月9日DE父母特訓營分享錄音整理而成,案例有刪減,文字有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