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亞 第102篇推文,全文2610字,閱讀時長約7分鐘 1 今天的文章,跟商業金融投資成長勵志統統都沒有半毛錢關系。忌諱談死亡話題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這一篇。戊戌年正月初六晚上,媽媽從家鄉來到武漢的家里,告訴我一個非常突然的消息:爺爺與世長辭了。 我的心“咯噔”一響,因為今年春節我沒有回家鄉過年,大年三十我還給媽媽打電話,并讓爸媽代問爺爺奶奶新年好。媽媽在電話那頭含糊地應著。后來才知道,爺爺是臘月二十八那天走的。我打電話的時候,爺爺已經不在了。 盡管正月初七是年后上班的第一天,我也希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圖個“開工大吉”的好彩頭。但是知道消息的那天晚上,我還是一夜沒睡。到了半夜,我給爸爸發微信: “我是今天剛剛得知噩耗的,心里很難過,大哭了一場。沒有見上爺爺最后一面,非常遺憾。你也不要太傷心,自己保重身體。” 爸爸回復我說: “一直沒有告訴你,是因為知道你是個孝順的孩子。如果你知道了,肯定過不好年。人生哪有十全十美,總是會有遺憾。欣慰的是,最近一兩年,我們看望老人也更頻繁一些。逝者安息,只要我們過得幸福快樂,爺爺在天之靈也會保佑我們的。” 媽媽也安慰我,還說雖然外公的年齡更大,但身體比爺爺好。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天,正月初八下午1點,媽媽突然讓我給她買從武漢的返程票。我問原因,媽媽一邊哭,一邊匆忙回復了我一句: “外公不行了。” 我叮囑媽媽不要急,不要慌,路上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到了晚上6點,我發信息問爸爸: “外公怎么樣了?我不敢問我媽。” 爸爸回復了我冷冰冰的一行字: “你媽回來了,外公已經走了,我們現在在殯儀館。” 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涌了出來,我顫抖著手給爸爸回信息: “你和我媽要相互安慰,節哀順變。你們也都年過半百了,自己也要保重身體。” 簡直不敢相信,短短10天時間,我的爸媽,都分別失去了各自的爸爸。盡管誰都知道,死亡是誰也無法避免的事情,但輪到自己親人頭上,情感上一時半會還是沒有辦法接受。 爺爺和外公都走得非常突然。爺爺去世前一天,還能走路做事。外公從送進醫院到離世,也只經歷了短短兩天時間。我也漸漸明白一個道理:死亡是稀松平常的事,隨時都可能發生。并不會因為我們忌諱談論死亡,死亡就假裝不存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在碰運氣。 2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有一次我說了一句“童言無忌”的話: “千年等一回,還沒等到一回人就死了。” 雖然只是無心之語,但說明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死亡的意識和概念。但這種意識和概念,只存在于看電視和看小說里的情節,覺得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還太過遙遠。 隨著年齡漸長,我身邊漸漸就不斷傳出有人去世的消息。老年人就不用說了,僅僅是父母的同齡人,四五十歲出頭,因為腦溢血、腦卒中、腫瘤、肺癌、車禍等原因去世的親戚朋友同事都不在少數。 以往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我也只是表示知道了。我3歲的時候,79歲的曾祖母去世,那時我根本就沒有什么印象。此后二十余年,家里并沒有直系親屬離世。那時雖然覺得死亡從故事情節里走到了生活里,但感覺都是別人家里的事情,沒有那么強烈的觸感。 昨天跟一位許久不聯系的姐姐聊天,我感慨這五六年的變化真大,她回復了我一句: “何止是五六年,現在每一年的變化都大得很,滄海桑田。” 是啊,真的是滄海桑田,恍若隔世。記得2017年春節的時候,爺爺和外公都還看上去硬朗。爺爺和我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問我什么時候回武漢。我給外公塞了一個紅包,他死活不肯要,僵持許久才收下。 沒想到才過了1年,兩位老人就撒手人寰、駕鶴西去。當時可能誰都不會意識到,那是彼此最后一次見面。 我們習慣跟親人說“下一次”,而“下一次”往往意味著無限期的推遲。人的壽命卻是無法自主的,無論我們如何小心翼翼地選擇措辭,都無法避免死亡的殘酷話題。生命是一條單行線,一步一步走向衰老和死亡,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什么時候死,卻又是偶然。看透了這一點,才能明白每一天的活著有多么寶貴,每一天的相處有多么難得,每一天的陪伴有多么幸福。很多事后回憶起來的動人畫面和溫馨場景,當時只道是尋常。 3 我想象中的臨別畫面,應該是老人臥床不起,斷斷續續地發表臨終遺言。兒孫齊聚滿堂,哭哭啼啼地陪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然而,現實卻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爺爺走得很平靜很安詳,沒有驚動和打擾任何人,也沒有給子女留下任何只言片語,就無疾而終。他平凡樸實的一生,雖然沒有生如夏花般燦爛,卻凋零如秋葉般靜美。 甚至連去世的日子,似乎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春節本來就是親人團聚的日子,兒孫們都放假在家。爺爺太過善良,似乎都不愿意讓子女們專程請假來給他辦喪事。春節又是個喜慶的日子,也許他想借此沖淡因他離世給親人帶來的悲痛與哀傷。 斯人已逝,我很難去揣測老人當時的想法,但似乎一切都在老人的掌控之中。中國人含蓄,中國的父母更含蓄。他們都是一輩子含辛茹苦把子女拉扯大,卻不愿意給子女添半點麻煩,直至走到自己生命的盡頭。 外公生前喜歡抽煙,這次是因為肺氣腫再次入院,沒想到從此陰陽兩隔。從病理學的角度講,人的身體機能在30歲左右達到巔峰,從此就開始走下坡路。實際上我們現在度過的每一天,數以千萬計的腦細胞都在不斷死亡,且不可再生。 對于老年人來說,疾病可以短暫治愈,器官損傷卻無法康復,身體狀況再也回不到從前的基準線。年齡到了,哪怕再小的問題也承受不起——也許是一場小感冒,就足以奪去生命。 昨天得知外公去世后,我問我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 “你奶奶去世的時候,你心里難過嗎?” 他回答說: “其實沒有那么難過了,因為她走之前,已經臥床一年了,我們心里有預期。” 刷朋友圈的時候又看到另外一個朋友發的狀態: “外公被病痛折磨了五個多月,終于解脫了。天堂沒有病痛,一路走好。” 回頭再想想自己的爺爺和外公,逝世何其不幸,但又何其幸運。他們都走得很突然,沒有經歷過常年臥床的無奈,沒有遭受過病魔的反復折磨,甚至都沒有麻煩子女端茶送飯、牽腸掛肚。你能說這不是老人之福、子女之福嗎? 爺爺享年74歲,外公享年78歲,算是壽終正寢。他們走的時候,都看到了第四代的家庭新成員。其中,爺爺的大女兒(我大姑)已經做了奶奶,外公的大女兒(我姨媽)已經做了外婆,外公的大兒子(我大舅)已經做了外公。 歷史的舞臺,不就是一代人謝幕、另一代人登場的更迭嗎?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同樣都是生命圓滿的標志。爺爺和外公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要在天堂安息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他們的魂靈! 王冠亞,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歷史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