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瓶兒死了,可以看出,作者是有幾分同情的。但是,作者還是送了她一首拷問靈魂的詩:
這首詩是李瓶兒病逝一回中的回前詩。“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用《無間道》里一句經典的臺詞來說,那就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李瓶兒死時只有二十七歲,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紀。當年元宵節時,吳月娘與眾妾算命,算命的婆子曾說李瓶兒是計都星照命,七八月有血光之災,果然八月里官哥兒遭潘金蓮暗害,到九月,李瓶兒遂郁郁而終。 “禍福因由更問誰”?這是反問句,作者言下之意當然是問自己。“行藏虛實自家知”,這句就是答案,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知道。“善惡到頭終有報”,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李瓶兒以前做了致禍之事,所以才有今日之報。 李瓶兒做了什么致禍之事?自然是勾搭淫人西門慶、氣死親夫花子虛了。李瓶兒原是梁中書的妾,后來嫁給了花子虛。可是,花子虛真的是“虛”。無論是時間上,還是身體上,對于李瓶兒來說,花子虛都是虛的,都不能滿足李瓶兒作為一個女人的需求。 花子虛每日連白加夜地在外花天酒地,只顧自己歡樂,不顧李瓶兒的孤單寂寞,把李瓶兒拋在家里守空房。李瓶兒正值芳心蕩漾的青春年齡,如何禁得起這樣長期的孤單寂寞?于是西門慶乘“虛”而入,李瓶兒也主動勾搭。 此時恰好花家鬧起分家財的官司,李瓶兒早生叛心,趁機把花子虛的財產暗送西門慶。花子虛吃了官司,丟了財產,窩氣在心,后又得了傷寒,李瓶兒不給錢治病,于是乎“嗚呼哀哉,斷氣身亡”。花子虛人財兩空又送命,年僅二十四歲。 這便是李瓶兒生前的罪過。回前詩中說“善惡到頭終有報”,指的就是這個。“只爭來早與來遲”,對于李瓶兒來說,這個報應來得算是早的,只是四年時間而已,與西門慶勾搭上時是二十三歲,死時二十七歲。 在生命最后的幾天里,李瓶兒在良心上有所不安,不斷地夢到前夫花子虛來找她而驚醒。常言道,平時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李瓶兒知道自己是對不住花子虛的。雖然花子虛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但背夫偷奸總是有悖倫理,而最后不花錢給花子虛治病,可算是間接謀殺了。 人大抵如此,做了虧心事,良心上總是懷有愧疚,嚴重的就是罪惡感。順風順水、飛黃騰達之時,這種愧疚可能會被而壓制,就像蘑菇的孢子,小到你看不見,而一旦遇到厄運,甚至是窮途末路時,“孢子”便迅速長成一個很大的蘑菇——愧疚與罪惡感占據心頭,帶來無盡的不安與恐懼。這就是良心的譴責。 ![]() 李瓶兒夜夢花子虛 作者這首拷問靈魂的詩,僅僅是寫給李瓶兒的嗎?當然不是。這首詩,更是寫給社會大眾的,作者明顯意在警世。《金瓶梅》這本書,去除不良因素,教化功能是非常明顯的。欣欣子就明確指出此書意在“明人倫、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惡”。 福緣善慶,禍因惡積。作者希望人們“閑中點檢平生事,靜里思量日所為”,告誡人們“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理不相虧”。欣欣子說:“合天時者,遠則子孫悠久,近則安享終身;逆天時者,身名罹喪,禍不旋踵。”李瓶兒正是后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