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鹽財經 女人在跳劉畊宏,男人在看王心凌,中年人在看“魔天倫”,年輕人在搶可達鴨。 這是眼下的社會現狀。 這四個都是老物件,人們就像從塵封已久的柜子里把它們翻出來,擦了擦灰,再次擺上桌面。 背后的推手并非不明顯,劉畊宏的背后是抖音涉足健身區,王心凌的背后是芒果超媒一年一度的浪姐造勢,周杰倫演唱會的重映是微信視頻號在發力,好像只有憨態可掬的鴨鴨是網友們自發的搶購。 ![]() 不僅如此,前段時間一篇叫《我無比懷念2019年》的文章也引發了大批網友的共情。雖說復古浪潮總會周期性地襲來,但像今年如此大面積的懷舊風,卻不多見。 是什么讓人們違背了“喜新厭舊”的天性?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當今不如昔,回憶就會光臨。 ![]() 順勢而為 上一次聽到“今不如昔”四個字,是在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上。 典禮中揭曉了“華語十大熱歌榜單”,《云與海》《踏山河》《白月光與朱砂痣》《浪子閑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短視頻歌曲包攬了全部席位。 榜單一出,“華語樂壇完了”的悲觀論調甚囂塵上。 ![]() 自此之后,這類討論變得越來越多——“為什么還是老歌好聽?”“為什么華語歌壇再難出周林王陶這樣的歌手?”“為什么華語音樂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這些討論并非觀感上的自說自話,不少證據在支撐著這樣的觀點。 比如在Apple Music中國大陸最熱歌曲榜單上,前100首歌曲當中,周杰倫的歌曲占了56首。比如在QQ音樂的時事歌手熱度榜單上,前五名是周杰倫、王心凌、陳奕迅、薛之謙和林俊杰。 ![]() 聽眾們的用腳投票,讓“老歌比新歌好”成為了眼下的事實。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跳著《本草綱目》的劉畊宏和唱著《愛你》的王心凌翻紅變得合理。 但不少人覺得這種潮流背后,商業營銷的痕跡很重,更多的因素是人為的。 比如微博熱搜上那些可疑的詞條,和流量藝人買榜的伎倆如出一轍。詞條的背后,沒有網友的自主討論支持,只有一些寡淡的視頻片段配套,這顯然是金錢的力量。 知名媒體人“三表”認為,這些所謂的話題性大于話題本身的“潮流”,很可能是短視頻平臺強大的議程設置能力造成的。在奉成功=復制=跟隨為圭臬的短視頻平臺,流量傾斜的方向便是潮流的方向。 但深究這種觀點,很難不產生一個疑惑,既然有資本運作,那么為何選擇推過氣明星,而非看起來成本更低、潛力更大的新人呢?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選秀、練習生,找尋民間達人才是“出星”的主要來源。 ![]() 選秀暫停前的造星盛況 凡人廣告的創意總監管坤告訴鹽財經記者,資本擅長造勢,但也更喜歡借勢,花更少的錢,做更大的事。選擇“老人”, 恐怕有一個與社會情緒相契合的扳機。 當社會景氣下滑,懷舊思潮就會興起。一個經典的文化符號,往往能勾起人們的美好記憶,黃金年代的港臺藝人就很有代表性。 此外,劉畊宏身材很好,常年的健身愛好者,健身知識豐富甚至出過書,由于和周董關系好,還能“免費”使用他的歌作為BGM; 王心凌多年過去身材仍未走樣,唱跳功力在線,在一群“姐姐”里,她的歌觀眾熟悉度最高。 這些是營銷活動的基本盤,只有借助這樣的勢頭,才有可能形成更大范圍的話題。管坤說,“很多人可能只跳過一次劉畊宏,看過一集浪姐,不過沒關系,成功的營銷活動最后都會轉化為社交活動。” ![]() 造樂,不再造人 華語樂壇是否真的衰落了呢? 這一點,臺灣地區的朋友恐怕比我們更有發言權。 但問詢了身邊多位年齡層各異的臺灣朋友后,我發現持“華語樂壇完了”觀點的人一個都沒有,大家的共識只是“越來越多樣化”。 十年前,臺灣聽眾也是和大陸聽眾一樣,聽五月天、周杰倫、SHE過來的。但近十年,兩岸聽眾雖然都有在聽民謠,聽說唱,聽樂團,但聽的人卻不盡相同。 ![]() 五月天演唱會(圖源:搜狐網) 歌手方面,大陸是宋冬野,臺灣是落日飛車。大陸是Jony J,臺灣是蛋堡。大陸是五條人,臺灣是告五人。大陸是網易云,臺灣是streetvoice。 不可否認,眼下即便是在兩岸都很有名氣的茄子蛋、日落飛車、告五人之類的音樂團體,也很難恢復五月天、F4、飛輪海那種“亞洲天團”般的人氣高度。 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樂壇的門檻在下降。 中國科技大學(臺灣)通識中心兼任講師林奕辰告訴鹽財經記者,在以前臺灣的唱片時代,有一套完整的歌手出道體系或是篩選機制。有才華的藝人被唱片公司發掘,簽約后打造與個人風格相符的專輯,再進行發行、宣傳。 從確定音樂風格,到進行詞曲創作,再到最后藝人形象的包裝,唱片的外觀設計……為了呈現一個相對完整的音樂商品,專輯打磨花費的周期按年計算。 這種唱片制作的背后,其成本是巨大的。盈利渠道多來自于唱片的售賣,藝人的演出費用以及演唱會的舉辦。所以在后期推廣會花巨額成本,努力提升知名度。 隨著一張張唱片的誕生,在積年累月的宣傳中,歌手容易成為“Superstar”。 ![]() 周杰倫第一張專輯《 JAY》 但近年隨著音樂制作軟件的興起,音樂制作的門檻大大降低,普通人只要有才華,不用與傳統唱片公司簽約也可以制作發行歌曲,這帶來了音樂行業的巨大變革。 新的數字音樂時代,藝人的重要性讓渡于歌,歌帶來的收益要大于人的收益,制作一首歌的成本也遠遠小于打造歌手的成本,這使得更多的人專注于如何讓聽眾喜愛旋律、記住旋律上。 在唱片時代,歌手是一個產品,他的專輯往往是由8~12首歌組成,各有特色,共同形成歌手的音樂理念。 而在數字音樂時代,則只要一首抓耳的歌曲,“狂浪是一種態度”,“他會魔法嗎”,“聽我說謝謝你”,歌者不重要,記住才重要。 種種變化下,數字音樂時代的產品就顯得簡單粗暴很多了。 為了抓住更多聽眾,曲風只能試探到更加下里巴人——最廣大人民喜歡的,才是最有“錢”途的。至于有格調的音樂,只能屬于小眾圈層。 而缺乏資本支持和長期運作,唱片時代所造的那種巨星,只能越來越少。 ![]() 困難時期的信心 “懷舊風”盛行的大環境,也與當前的經濟形勢有關。 受新冠疫情和國際地緣政治緊張沖擊全球經濟等因素影響,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和考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大范圍出現投資信心不足時,文化產業也必然受到影響。與其推成出新,更保守的防守戰略才是明智的做法。 文娛公司僅有的資源,會更傾向用于已有藝人身上,而非新藝人。 比如最近芒果超媒推出的,由6位15年前參加選秀出道,自稱為“糊咖”的30+男藝人參加的號稱史上最窮節目——《歡迎來到蘑菇屋》。 這些07年快男的再就業,背后是綜藝方面的投資減少,即便對頭號玩家芒果來說也是一樣的。 ![]() 《歡迎來到蘑菇屋》(圖源:微博) 文娛公司在投資上的萎縮,也會反映在作品上。 影視公司減少甚至不再拍新電影和新電視劇,音樂公司不再制作新專輯和單曲。 所以你會看到,最近一些電影院開始放老電影,某些歌手遲遲不出新專輯,綜藝平臺不再推出綜藝。 一位綜藝行業資深人士曾透露道,“以前騰訊一季度可能出4~5個項目,現在只能出1個項目,員工無法創造價值,只能流失,目前騰訊的綜藝工作室、制片人等大概減少了20~30%,愛奇藝的情況也差不多。” ![]() 騰訊S+項目宣傳減少(圖源該:該劇官方微博) 僅有的新作品在收到投資減少影響下,質量也變得難以保障。這讓其與過往作品比起來,質量的優劣更加顯眼。于是,感嘆今不如昔的觀眾變得更多。 但在困難時期,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這一點特別適用于文娛產業。 從很多國家的歷史經驗都能證明,經濟震蕩時期,往往正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與繁榮的機遇期。 文化娛樂可以給經濟震蕩中的人們一種精神的安頓、慰藉與希望。基于經濟前景的預期,人們大宗固定資產支出會被壓縮,而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與投入會增加。 比如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百老匯和好萊塢的雙星輝映,創造了美國娛樂業的巨大繁榮; 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里,轉型Cool Japan的文化軟實力層面,創造了大批優秀的動漫游戲產品; 韓國在金融危機期間,大力加強文化投入,在電影和游戲產業上取得巨大成功。 ![]() 韓國電影《寄生蟲》(圖源:豆瓣) 每一場危機里都有機遇。 做不了唱片時代的周杰倫,還有機會成為短視頻時代的劉畊宏。 作者為《鹽財經》記者|古月一刀 排版|罱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