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盟員,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理論作曲學科創建者及首任學科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理事、中國兒童音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何振京教授,于2022年5月30日上午11時0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何振京教授生前簽署遺體捐獻同意書,把最后的愛貢獻于祖國的醫療事業,家屬尊重他的遺愿,不舉行告別及紀念活動。 對何振京教授的逝世,我們表示沉痛哀悼!對他的家人表示深切慰問。 中央音樂學院 2022年5月30日 疫情期間,不便探望,一切從簡! 聯系人信息: 附中校辦公室:徐珊珊;電話:13810063550 家屬:洪儀;電話:18600033730 何振京教授藝術生平 何振京教授1927年1月6日生于河北蠡縣的一個音樂教師家庭,其父何其超早年畢業于上海國立音專師范科,曾在西北音樂院、北平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多所學校教授音樂。何振京教授1949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作曲專業,后隨藝專合并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并于1950年春發表了處女作《婦女之歌》(何香凝詞)。 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后他不僅刻苦學習專業知識,還積極參與了學校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赴山西、蘭州普及音樂的教育隊;佛子嶺“治淮工程”以及作曲系赴內蒙古河套地區采風,這些活動使他接觸到大量鮮活的民間音樂以及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創作中他愈來愈自覺地運用民族音樂語言,藝術風格上也逐步成熟。例如他根據內蒙古采風的收獲,創作《草原人們心花開》《牧歌》(1956年更名為《藍天綠地大草原)》《每當早晨的太陽升起》。這些創作不僅獲得出版,同時也獲得在廣播電臺播出。 ![]() ![]() ![]() (中央音樂學院創作叢刊:《草原人們心花開》《東方升起了金黃色的太陽》《我們的節日》三首歌曲出版單冊書影,上海文藝出版社,1958年) 1955年從作曲系本科畢業后,留任附中基本樂科任教。次年他跟隨原附中教務主任黃翔鵬先生為附中籌建新學科——理論學科,并被指定為理論學科的首任負責人。同時他還擔任歌曲作法、民族民間音樂大課、專業小課輔導,以及全校的民間音樂課教學。直至1990年退休,何振京教授35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教授著每一門課程。尤其是他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影響極大。 透過他精心編寫一本本民歌油印教材,他把自己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和體會,以樸素而務實的教學方式深深地注入學生們的內心,成為印刻在他們一輩子的傳統音樂烙印。為此,1996年近200位中央音樂學院的歷屆校友聚集在母校,為當年的“中國民歌”任課老師何振京教授祝賀70大壽,大家以獨唱、重唱和合唱的多種形式放聲高唱中國各地各民族的民歌,回憶何教授當年傳授民歌知識的美好情景。2007年他將幾十年來“民間音樂”教學經驗總結為《邁進民族音樂之門》一書出版,在“開篇”中他寫道:“對于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們來說,民族音樂是一條生命線,其中的民間音樂,更說不定會成為影響他一生的'無價之寶’”。 ![]() ![]() ![]() 何振京教授編寫的教材 何振京教授認為作曲家、民間音樂教師、學生應該經常去祖國各地下鄉“采風”,以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他曾去過內蒙古、山西、陜西、貴州、江蘇、新疆、云南等地,與當地老鄉一起干農活,利用休息時間,抓緊學唱和記錄民歌。1957年1月他與孫云鷹、方暨申一同赴貴州龍江等地采風,采訪侗族大歌,同年夏天,帶領附中學生前往江蘇江陰采風,編寫《江陰民間歌曲集》;1962年,同詩人金帆一同赴陜西延安、米脂、綏德等地參觀訪問,創作陜北風格歌曲《攔羊人》。 中央音樂學院在建校初期十分重視“歌曲作法”課程教學,何振京教授通過自己的創作逐步積累豐富的經驗,他的“歌曲作法”課不僅為附中理論學科初涉作曲學生、本科作曲專業學生,甚至包括成人教育的學生,課上不僅傳授給學生他自己多年的創作經驗,還特別結合自己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體會融入到實際音樂創作中去,同時還繼承和發揚了瞿希賢、盛禮洪的《歌曲作法》課程,正如他在著作《讓詩詞唱起來——談歌曲寫作》(2007出版)中說:“主觀上是在想:一手抓民間,一手抓創作。努力想讓民間創作與專業創作相溝通,希望學生們能夠理解和創作出真情實感,特性鮮明,民族韻味濃厚的作品。” ![]() ![]() ![]() 何振京教授在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及 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作為一名優秀的作曲家,何振京教授從1950年開始直到2021年病重之前,他仍筆耕不輟,堅持創作及發表作品,其中器樂作品有:鋼琴曲《歡慶》《小木偶》《山村謠》《鄉情》;鋼琴五重奏《奮進》;小提琴二重奏《送糧路上唱豐收》;民樂小合奏《春韻》以及三弦獨奏《黃土高坡》《草原隨想》。一生寫下數百首歌曲,其中主要包括與150余位詞作者合作創作的群眾歌曲、時事歌曲、學生歌曲與兒童歌曲等,以兒童歌曲數量最多。這些歌曲發表在《人民音樂》《中國青年報》《歌曲》《音樂創作》《山東歌聲》《四川音樂》《羊城歌聲》《河北歌聲》《浙江音樂》《中國音樂》《武漢歌聲》《群眾樂壇》《北方音樂》《小音樂家》《云嶺歌聲》《開封音樂》《新花樂刊》《燕趙新聲》《川北歌聲》《牧笛》《中州樂壇》《黃河之聲》《音樂天地》《湘江歌聲》《音樂世界》《少兒歌舞》《民族之歌》《嶺南音樂》《北京歌聲》等70多種期刊上,可謂是遍布全國。這些作品反映了他長期關注社會,關注人民,將自己的藝術才情真實地融入人民之中。例如:1999年慶祝澳門回歸,他所寫的《我的媽媽是中華》《澳門有媽媽》;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他創作的《奧運之歌》《共有一個中國》《中國福娃》;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他創作《祖國的宏圖春滿園》;2010年,因玉樹地震有感而寫《我們與你同在:致玉樹地震災區同胞》等。 ![]() 刊登有何振京教授歌曲的部分期刊 何振京教授也是全國聞名的兒童歌曲作曲家,兒童歌曲創作一直是他創作中的重點,對于少年兒童,他永遠充滿無限的關懷。他的少兒歌曲創作旋律生動明快,強調詞曲結構,突出音樂形象,非常適易兒童演唱。1956年他所作童聲合唱歌曲《小溪再也不孤單》,歌曲短小精致,曲調活潑,貼近兒童的心理。當時就獲得了校內創作獎,刊登在《中央音樂學院第一次歌曲創作比賽獲獎集》上。1978年該曲又獲得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1954-1979)三等獎。何振京教授在歷史的變化與發展中,在自己鐘愛的園地堅守一生。這片園地便是校園、孩子、和他的兒童音樂創作。 ![]() ![]() 何振京教授還創作了大量反映兩岸同胞心聲的歌曲,如1982年創作的《那就是臺灣我的家》(與女兒洪儀合作)《多么美》《我們去登山》和《請到我家坐坐》等歌曲。90年代又將《那就是臺灣我的家》改為童聲合唱,由臺灣音樂家呂泉生教授指揮“榮星兒童合唱團”在臺北及美國、加拿大等地演唱,引起強烈反響,成為該合唱團演唱大陸作曲家作品的保留曲目之一,他也曾榮獲臺盟北京市委“特殊貢獻盟員”。 ![]() 何振京教授一生不僅默默無聞地致力于學校及附中各系的民族民間音樂課、歌曲作法課的教學工作,為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理論作曲學科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還身兼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理事、中國兒童音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等。多年來在中國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戲曲學院兼課,在各地數十個單位進行講學,培養了一批頗有影響的音樂人才,遍布海內外各地。他還先后發表涉及歌曲創作理論、民間音樂研究以及音樂評論多篇;此外,還出版《中國兒童民歌選集》一冊。并為《音樂創作與研究》《音樂知識手冊》《百科自學大全》《兒童少年美育全書》《音樂小世界》《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學生音樂詞典》等多種出版物撰寫專文,還在美國《世界日報》(周刊)上發表介紹中國戲曲、中國民歌的系列文章。 何振京教授一生淡泊名利,永遠充滿著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他和藹可親,是學生們的老朋友,是兒女的好父親,更是孩子們的好爺爺,他的音容笑貌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他對祖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無私奉獻將永遠激勵我們努力前行。 敬愛的何振京教授永垂不朽!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2022年6月 何振京教授部分照片選登 ![]() 青年時代的何振京老師 ![]() 1954年赴內蒙古河套采風及歸來合影 ![]() 1955年畢業音樂會演唱他的《草原人們心花開》 ![]() 1957年與孫云鷹、方暨申一同赴貴州龍江等地采風 ![]() 赴綏德采風 ![]() 1996年來自全國的學生們為他舉辦70周歲生日音樂會(地點筒一樓小禮堂) ![]() 2007年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舉辦慶祝何振京教授80華誕作品音樂會 ![]() 何振京教授遺體捐獻證書 ![]() ![]() ![]() ![]() ![]() ![]() ![]() ![]() ![]() ![]() ![]() ![]() ![]() 供稿:附中 生平整理:蒲方 責任編輯 / 設計:邸思木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