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是通行本原文(校本教材:《道德經(jīng)》 中華書局,2013年10月,簡體第11頁,繁體第52頁。)沒有第二句“智慧出,有大偽”,這是為什么呢? 劉笑敢認為:“帛書本及其以后各個版本都比竹簡本多出'智慧出,安有大偽’一句。查竹簡本原來三行文句,每行前一句都是否定意義的句子,如'大道廢’、'六親不和’、'邦家昏□’,而'智慧出’則沒有明顯的否定意義。這三行的下一句是有'仁義’、有'孝慈’、有'忠臣’,都是'有’正面意義的概念,而'大偽’又明顯不在這些概念之列。顯然,'智慧出,安有大偽’一句與上下文都不合,當是后人增改之句。竹簡本恰無此句,并非偶然。”(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219-220頁。)有道理,但還是有疑問。如果是后人增改,為什么這一句放在第二行,而不是放在最后或其它位置呢? 我認為《道德經(jīng)》原本就有這一句,理由是:(一)帛書本以及很多古本都有,說明更可信;(二)郭店竹簡本雖然比馬王堆帛書本更早,但竹簡本破損殘缺,此句很可能缺失;(三)此句“與上下文都不合”,這種現(xiàn)象在《道德經(jīng)》中多處存在。如第二十章的“絕學(xué)無憂”,第三十五章的“樂與餌,過容止”,第六十章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等,都在本章中顯得突兀。所以,通行本沒有“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是不應(yīng)該的。 “智慧出,有大偽”,這是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傅奕本是“智慧出,焉有大偽”,帛書本為“智慧出,安有大偽”,分別多了“焉”和“安”。古漢語這兩個字可作連詞“乃”、“于是”用。“智慧出,安有大偽”可以寫成“智慧出,于是就有大偽”,后人把連詞去掉,意思不變。如果把“焉”、“安”理解為疑問詞,意思就不同了,也就不能去掉。 “智慧出,有大偽。”這里的“智慧”可不是褒義詞,不是我們正常理解的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而是智巧,投機,聰明過頭的意思。也就是說,到了春秋時代,投機取巧或耍小聰明的人太多了,更大的虛偽欺詐也出現(xiàn)了。有句流行語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個沒文化的流氓只能影響小范圍,而流氓有了文化可能會影響整個社會。現(xiàn)代社會也一樣,天上到處掉“餡餅”,地面不時有“大坑”,特別是網(wǎng)絡(luò)詐騙,防不勝防。這就是“智慧”與“大偽”的關(guān)系。 正確理解“智慧出,有大偽”,結(jié)合當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治理,很有現(xiàn)實意義。現(xiàn)代人更有歪“智慧”,各種詐騙層出不窮,特別是電信詐騙花樣翻新,危害很大。如果國家不打擊這種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的行為,社會就會亂套,國家難以穩(wěn)定。對那些玩弄智巧,投機鉆營,耍小聰明的不良現(xiàn)象也要堅決治理,為社會樹新風(fēng)、講正氣,正三觀,風(fēng)清氣正才是和諧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