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寫了一篇關于王陽明書法的短文,一些書法愛好者均認為,王陽明雖然是明代的心學家和哲學家,但他的書法也屬一流。因為王陽明的思想、心學和哲學貢獻要大于他的書法,所以人們一般不愿意把王陽明稱作是書法家。然而,對于學習書法的人來說,他的書法何以能寫到如此之程度,令人贊嘆不已。他究竟用了哪些方法?本文對此再次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縱觀王陽明的書法,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書法是來自正脈,并非是隨手一寫那么簡單。首先,他自幼習字,取法魏晉,他先后學習過唐懷仁集《圣教序》,也多次臨摹過王羲之的許多手札,不論是字形、點畫、章法等,都達到了一定水平。其次,王陽明的書法學過唐人,尤其是唐代歐陽詢、顏真卿等人,這是指楷書方面。再次,他也喜愛宋代黃庭堅的行書作品,綜合起來,他取法唐宋后,得到了書法之骨。 王陽明的書法用了哪些主要方法? 第一,勤學苦練,終成一家。學習書法需要靈性,這個王陽明是具備的,但對于技法的掌握,非勤學苦練不可。據王陽明遺留下來的一些資料可以看出,他對書法的學習,是自幼所形成的一個學習習慣,照著字帖習字,無論是點畫還是字形,他的要求是要達到非?!跋瘛辈判?,他曾在一個階段把家里的紙都寫得干干凈凈。但他總結出練字的方法就是:“我開始學習書法,以古帖為范本,停筆取字形。提筆后不輕落紙,靜心觀形于心,久之始得其法。" 按照王陽明的這個習字經驗來看,他除了下功夫練習書寫外,還有就是要勤于思考,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要帶著頭腦來練字,下功夫占了一半,而用頭腦來思考、不斷總結經驗又占了另一半。由此看來,學習書法是手和腦相結合的事情。當然,手上的練習是第一位的,等手上達到了一定的熟練程度后,再“提筆后不輕落紙,靜心觀形于心”,才會得法。 第二,領悟力很重要,還要參悟自然之理。前面說過,學習書法要有靈性,也就是要會“悟”,這個“悟”包括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從字上來悟。臨摹古人之字,學習這個字,從這個字中就要悟出那個字的寫法,這是就字論。二是從生活中來悟書法之理。這個道理并不是王陽明的首創,唐代張旭、顏真卿、懷素在探討筆法時就說過,“屋漏痕”、“擔夫爭道”、“夏云奇峰”等,都是從自然中的現象對書法產生出的筆法和風格道理。而王陽明同樣在自然中善于悟理,他時常反復思考古人在書法、繪畫方面與物象的情景,從而應用在書法中,最終達到了一定的意境表現。 第三,用“心法”寫書法。王陽明認為,一個人刻意地想把字寫好,并不一定能成功,而最成功的方法就是要用“心”去寫字。他在收看友人的一封關于寫好字的書信后,這樣感慨到:“刻意求字好之心,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違背了'敬’。”這個“敬”,就是要敬于自己的心,敬于自己所喜愛的書法,如果不敬心或不敬心,書法一定是寫不好的。另外,心法,也是中國哲學文化的一種體現,要把各種矛盾關系在書法中表現出來,使書法達到自然之理,字也就自然寫好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法古今》。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