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慶那日,只在李瓶兒房中圍爐坐的,自從李瓶兒沒了,月娘教如意兒休勒上奶去,每日只喂奶來興的女孩兒。連日西門慶害腰腿酸疼,猛然想起任醫官給他的延壽丹,吞時要用人乳吃。于是到房中,教如意兒擠乳,打發吃了藥。在源遠流長的中醫典籍中,各朝各代的醫學家都對人乳藥用都有記載。如唐代孟洗《食療本草》、明代繆希雍《本草經疏》、明代陶弘景《名醫別錄》、清代張溯《本草再新》等,尤其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中說,“人乳性味甘、平,補脾益腎,有補血、充液、填精、化氣、生肌、安神、益智、長筋骨、利關節、壯胃養脾、聰耳明目”等多種功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過當時流傳的《服乳歌》:“仙家酒(指人乳),仙家酒,兩個壺盧盛一斗。立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干涸時,咽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余,返老還童天地久?!?/span>明代《韓氏醫通》載:“服人乳,大能益心氣、補腦,治消渴癥、風火癥,養老尤宜。”司馬遷的《史記》中,還講述了一個百歲丞相張蒼的故事。張蒼是代王劉恒的相國,劉恒成為漢文帝后,張蒼便被立為丞相。張蒼是對漢朝統一音律、歷法和度量單位做出過貢獻的一位名相。據說他在晚年很注意養生,因年老牙齒掉光了,他便養了一百多位女人當他的乳母,每天、每頓以人乳為食。司馬遷說:“蒼之免相后,老,口中無齒,食乳,女人為乳……蒼百余歲而卒。”據清宮記載:“清宮規定,每個季節,精選奶口四十人,在內廷之中,辟專室養護,稱為坐秀奶口。再選八十人,著籍于宮中,由內府專門供應飲食,稱為點卯奶口,意在坐秀奶口有意外時補缺。每季,更換一批……”原來,慈禧太后容顏不衰,就是每天喝新鮮的人奶,再用人奶作為護膚原料所致。人乳外用除美容外,還對蟄傷、灼傷、紅眼病有治療作用。西門慶常覺腰膝酸軟,服用補腎的延齡丹,加上益腎的人乳,相得益彰,更能發揮藥物的效力。人乳是嬰兒最適宜的天然營養品。因為它熱量很高,所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也都適合小兒的消化能力及需要,人乳內還含有維生素、酶及抗體。人乳的成分可因產后的時期與取乳的次序不同而相差很大,從生產到產后12日所得的乳為初乳;13~30日的為過渡期乳;2~9月的為成熟乳;10~20月的為晚乳。初乳脂肪較少,蛋白質較多,大部分是球蛋白。其中活性免疫球蛋白A,對后天獲得性機體免疫系統的再造、強化、持久提升機體免疫功能,具有突出的功效。人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可達5.4~10.8毫克/升。過渡期乳脂肪最高,蛋白質與礦物質漸減。以后的乳液成分約為蛋白質1.2%、脂肪3.5%、碳水化合物7.5%、礦物質0.2%。每次分泌的乳汁,也按照出乳時的先后而成分不同,最初擠出的乳汁,脂肪低而蛋白質高,以后愈擠則脂肪越高,蛋白質漸低,末部乳汁的脂肪較初部的高至2~3倍。人乳蛋白質約三分之二是乳白蛋白,凝塊較牛乳小;人乳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脂肪球較牛乳為小,小兒易于吸收;人乳中含的是乳糖,完全溶解于乳液中,因此,人乳易被消化和吸收。所含礦物質,以鈣為主要成分,鉀、氯、鈉、磷、錳等依次減少。人乳含鐵量極小,每升僅有1.5~2.0毫克,因此嬰兒要添加輔食預防貧血。同一個人同一次擠乳汁,其最初擠出部分與末后的部分,成分不同。另外,影響乳汁成分的因素主要與母體飲食、精神狀態、服用藥品、急性疾病、月經等有關。如意兒是政和六年六月二十四日,花六兩銀子買來的,喂官哥兒奶的奶媽,時年三十歲。到政和八年正月,至少已分泌18個月以上的乳了,她分泌的乳應該算是晚乳,其含營養成分大打折扣。但古人對此缺乏認識,吳月娘還想如意兒再奶孝哥兒,這就失算了。尤其在晚乳中,缺少嬰兒必需的免疫球蛋白A,對提高嬰兒免疫力不利。時年33歲的西門慶用人乳服“延壽丹”,并沒有延壽,在當年正月二十一日就一命嗚呼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在本公眾號首發,轉發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