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全蝎與蜈蚣,都是蟲類藥,性善走竄,同歸肝經,均為熄風止痙的要藥,又有很好的通絡止痛作用,并兼有解毒散結之功。現代研究,也認為兩者都有鎮靜,抗驚厥作用。所以兩者都可用干急慢驚風、中風面癱、破傷風亦搐之癥,以及瘡瘍腫毒、瘰疬結核、頑固性偏正頭痛、頭部抽掣疼痛、風濕痹痛等癥。但都有毒性,用量不宜過大。常用量1~3克。研末吞服0.6~1克。外用適量。對孕婦忌用,對血虛生風者慎用。這是它們的共同點。 不同點:全蝎:為鉗蝎科昆蟲問荊蝎(遠東全蝎)的全蟲。名稱:如單用尾,名為蝎尾(蝎梢);經沸水燙后,曬干者,稱洗全蝎;加鹽煮后,曬干者,稱咸全蝎;又叫全蟲、蝎子、蠍子。其性味辛平,較適用于偏于熱證之驚癇抽搐者,但熄風止痙之力不及蜈蚣。 據現代研究,本品含全蝎毒素,以及蝎酸、三甲胺、甜菜堿、牛黃酸、甾醇、卵磷脂、銨鹽等。 全蝎毒素對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有溶血作用;對心血管有興奮作用(高濃度先興奮后麻痹)。 蝎酸鈉鹽對離體腸管和子宮的運動有促進作用。 古人認為,蝎子的藥力主要在尾,主張選用蝎尾,尤其治破傷風、急驚之抽搐、痙攣,用蝎尾較優于全蝎,而治中風半身不遂則用全蝎較好。 這些可供參考和作進一步研究。 蜈蚣:則為蜈蚣科昆蟲少棘巨娛蚣的全體。處方名:蜈蚣、川足,也有稱赤足蜈蚣、百足。其性味咸溫,較適用于偏于風寒證之驚癇抽搐者,熄風止痙之力和毒性都大于蝎子,而外用治腫毒之效力亦勝于全蝎。但前人認為,蜈蚣性猛悍,能令血液化燥,故用之得效后即停藥,并對孕婦更應忌用,這是值得注意的。 根據現代研究,本品含組織胺、溶血蛋白質,以及酪氨酸、亮氨酸、蟻酸、脂肪油、膽固醇等。對結核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編者試用蜈蚣粉,加枯礬各等分量,外治肛門瘺管,慢性皮膚潰瘍,有一定療效,以供參考。 還有人用蜈蚣治療腫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