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diào),一生共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dāng)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yǎng)。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dāng)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后從父學(xué)習(xí)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并經(jīng)常參加拜懺、誦經(jīng)、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yù)為演奏能手。 阿炳用的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jīng)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征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凄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互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jié)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