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北洋政府也順勢接管清朝留下來的偌大國庫。據說,民國官員入庫盤查時,京城銀庫里只剩下孤零零的幾個銀錠,可見晚清財政極為支絀。 這令人不禁疑惑:清朝再腐朽落后,怎會在滅亡之時落得如此境地?清朝滅亡的最后一刻,腰包里究竟還有多少錢?清朝滅亡后,這些錢又去哪了? ![]() 入不敷出的晚清國庫1912年4月27日,民國新任財政總長熊希齡要求各地如實上報一年的開支和債務數。與此同時,他對全國的財政狀況做了一個估算:宣統三年歲入2.97億兩,但歲出3.5億兩,入不敷出5300萬兩,再加上之前的各種“舊賬”,這一年累積的財政虧空達2.6億兩之巨額,而外債也還有20億兩待償還。 我們先把時針撥回到清帝退位前,清朝國庫由三大庫藏組成,即銀庫、緞匹庫和顏料庫,合稱“戶部三庫”。其中,當屬銀庫最為重要,“為天下財賦總匯”。全國各省每年所交的鹽課和關稅,全部入于戶部銀庫,而田賦和各項雜賦,在預留下本省官員俸祿和駐軍兵餉的開支后,剩下的全都運送進京,供中央政府度支,謂之“京餉”。這些上交給中央的各項稅款,便是銀庫收入的主要來源。 ![]()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銀庫的開支主要在兵餉撥款、王公百官的俸祿和養廉銀、京城各衙門的辦公費、各項采辦及祭祀筵宴費、科考教育費、修繕建造費等方面。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開支項目逐年增加,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新增了戰爭賠款、海防及各省軍防用需、關稅經費等。尤其在兵餉上,開支巨大。光緒十六年(1890),兵餉歲支共達4035萬兩,光這一項就超過乾隆年間每年常例開支的總數。 從甲午戰爭至清亡,不僅軍費浩繁、賠款數額巨大,由于籌辦新政、訓練新軍、興辦教育及巡警事務等,支出更是大量增加,中央庫存所剩無幾。甲午戰爭前,財政形勢較好,但中央戶部存銀也不過1000萬兩左右;甲午以后,朝廷開支大增,財政經常入不敷出,只好“百計羅掘”,從各個方面開源節流。例如以“捐”的名義公開向廣大百姓加征稅款,稱“厘捐”;降低官員俸祿標準、裁減地方官的養廉銀,造成清代官員“俸祿之薄,亙古未有”;大舉外債以求運轉,1900年到1911年,除開由庚子賠款等賠款轉化而來的外債數額外,清政府舉借的外債數量高達3.4億兩,其中鐵路借款占76.86%、財政軍火借款占14.66%。 ![]() 除了以上這些舉措,清政府在覆滅前夕,也在無可奈何之下動用了皇室的“私房錢”來補充國庫虧空。皇帝有“私房錢”,在歷史上并不是秘密。早在西漢時期,14歲以下未成年人每年交的23文人頭稅里,20文都是歸皇家的,此時國家藏庫與皇家藏庫已有了明確區分。宋太祖趙匡胤則設立了封樁庫,存放應對突發事件的國家儲備金,后來逐漸變了性質,成為皇帝自己的小金庫。 到了清朝,康熙帝在紫禁城東華門設立“內庫”,與戶部銀庫所代表的“外庫”相對。“內庫”打著“備閉城日用,永遠不動”的準備金名號,存放著皇家的私銀百余萬兩,由內務府管理,戶部無權干涉,這筆財產,也被稱為“內帑銀”。 武昌起義爆發后,民軍所占據的各省,素來都是朝廷財稅收入的重地,尤其是江浙、上海、廣東一帶。朝廷一方面為平定戰亂而消耗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又因各地戰亂而財稅銳減,此消彼長,拮據頓現。在國庫日絀的情況下,中央官員自然打起了動用“內帑銀”的算盤。 ![]() 1911年9月12日,度支部副大臣邵英就說:“聞內帑尚有存儲,第討領不易。不知將來能辦到否?”五天后,隆裕太后召見攝政王、閣臣以及親貴,流淚斥責他們:“汝等執政不及三年,使大局危若此,舉朝直無一忠臣。予決與宗社共存亡,不離一步也。”說著,她拿出一冊賬簿給攝政王看:“先太皇太后儲蓄之款,盡載冊中。計黃金十五萬兩,白銀二百萬,予不留分毫,可撥金八萬、銀百萬,充軍餉等用。”這里的“先太皇太后”指的就是慈禧,而隆裕太后手上這筆內帑銀,正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西逃時留在紫禁城的。 然而,這“黃金十五萬兩,白銀二百萬”并沒有幫助清政府走出國庫虧空的危機。1911年11月,清政府又動員發行愛國公債,規定王公世爵、京外的大官小員,凡是“公家職務者”都有購買的義務。 ![]() 數億爛賬落到民國政府頭上清既亡,舊的約束性條件與政治結構卻并未因革命而更張。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與外國簽訂的所有條約,清政府與外國的債權債務關系轉移到了民國政府與外國之間。不過,民國政府并不是只接手了空空如也的銀庫和數以億計的外債賬單,以袁世凱為首的民國政府統治者動起了變賣大內瓷器的念頭。 早在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出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后,就提出將盛京大內和承德避暑山莊兩處行宮內的瓷器變賣給美、法等國商人以換取銀兩的方案,這個折子上奏當天便獲隆裕太后批準。據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對所存寶物的清點和估值,光盛京大內一處行宮就有藏品十萬三千件,價值三千萬兩左右。 不過,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朝廷頒布退位詔書,這批寶藏依舊因沒有和外國商人談攏價格而擱置在宮內。2月16日,袁世凱向趙爾巽追問起兩處行宮內寶藏的下落,“賊喊捉賊”般地斥責了趙爾巽聯系外國商人變賣瓷器的行為。因為就在前一天,孫中山曾發加急電報警告袁世凱:“此種器物,實為民國公產,并非皇族私有,應行禁止售賣。”最終,這批藏品終究沒有被出售。 ![]() 北洋政府軍費大增,變賣前朝器物“撈油水”的法子也不了了之。而另一邊,南京臨時政府更是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臨時政府成立時,清王朝在南京的庫存已無公款可用。因此,成立初期的民國政府,“一切政費,全恃外債”,前兩年的歲末結余都虧空近億元。 時過境遷,爛賬依舊。截至宣統三年,清政府曾還過2.1億兩。而剩下的債務,悉數被民國政府接盤。 清政府的倒臺,不僅僅是封建帝制大失人心所致,亦是財政枯竭、經濟危機加劇的必然結果,而其留下來的“外債后遺癥”,也給近代中國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 摘自 | 《領導文萃》2022年8月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