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課標中開始出現“學習任務群”。以下分別是他們的形式、內部關聯和特征。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組織與呈現。過去語文學習是沒有內容的。課標希望教師有語文課程設計的能力,開展自己的教學。以后理想的教材可能就是三、四個學習任務群,整合度會提高,超越單元。 設計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要有內在邏輯關系的語文實踐活動。現在教材的雙線組元就有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但課標強調的是學習主題,是對語文圍繞人物為主題的一個推進。在這樣的主題下要做語文實踐活動。學習任務群是在主題統領下的學習任務,內部是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是系列的學習任務,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情境是學習者的角色擔當。實踐性是參與。綜合性指不是單一的是綜合的。 含義:比如一種果樹上長一種果實,果實是長在果樹上的,這是組織與呈現方式(一個作家的作品就像一棵果樹)。把很多種水果放在一起,這也是一種組織與呈現方式(很多作家的作品,就像一堆水果)。水果沙拉,也是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以上各種依托的并不一樣,盤子的依托,沙拉醬是組織形式,刀是一種處理的過程。過去的單篇、單元和現在學習任務群在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上是不一樣的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應的是漢字、書法、成語等。革命文化對應的是革命影響人物的作品、傳記故事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應的是重大成就、模范人物先進事跡。(載體)文化自信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化自信,而是人類的文化自信。載體是(外國文學、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實用性文章、中外優秀兒童文學作品) 各類主題的主體載體還應包括口頭和書面交流與溝通,跨媒介閱讀與表達等語文實踐活動。 過去的承載方式是靜態的。學習任務群是隨時可以動的存在。就像榨汁機里的水果。隨時要進行的實踐。主題與實踐共存的呈現方式。
 任務群內部的序列:同樣是整本書閱讀,不同的年段也是不一樣的要求。 學習任務群的序列性就是課程的階段性。學習任務群的序列性的表現有三種類型: 基礎型就是語言文字的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就是:思辨閱讀、適用閱讀、文學閱讀,他們的存在方式是兩兩交際。拓展型群包括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也是緊密結合、重合的。(階梯式) 另外一個分類:雪球式的,語言文字梳理是學習的核心和最終目標,是為了運用的。
 綜上,學習任務群的設置沒有一個固定的定式,每個任務不是單一的存在,表現了課程的復雜性。學生可以在學習任務群中和老師一起設計學習。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以前的方法是老師板書出來的,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不是在高人指導下自己學會的。字詞、選文就像海洋里的魚兒,當漁夫捕撈后,就不是海洋里的魚兒了,成了漁夫的魚兒。漁夫的魚兒要去到餐桌,成為廚師的魚兒,最后成為食客的魚兒。廚師是老師,學生是食客。學習任務群關注的是,如果從怎么從廚師的案板變到食客的面前。 學習任務群要大于教科書單元。可能一個學期有四個敘事性文本的單元,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敘事性作品是如果敘事的(重要觀念)。同時考慮這些文本里出來文學性的,有沒有思辨性、實用性的文本。學習任務群也可以等于教科書的單元,這樣有利于老師開展系列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是有目的的活動,要讓學生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才能交學習任務群。教學目標的確定有兩個來源:教育目的(全面發展的人)、課程目標(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