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2年9月14日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原文】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余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余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譯文】 脈是血液匯聚之處,又是血液流通的隧道。長脈為氣血流暢平和,故為氣治;短脈為氣不足,故為氣病;數脈為熱,熱則心煩;大脈為邪氣方張,病勢正在向前發展;上部脈盛,為邪壅于上,可見呼吸急促,喘滿之癥;下部脈盛,是邪滯于下,可見脹滿之病;代脈為元氣衰弱;細脈,為正氣衰少;澀脈為血少氣滯,主心痛之癥。脈來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為病勢正在進展,且有危險;脈來隱約不現,微細無力,或如弓弦猝然斷絕而去,為氣血已絕,生機已斷,是死亡的征兆。 精明見于目,五色現于面,這都是內臟的精氣所表現出來的光華。 赤色應該像帛裹朱砂一樣,紅潤而有光澤,不應該像赭石那樣,色赤帶紫,沒有光澤;白色應該像鵝的羽毛,白而光潔,不應該像鹽那樣白而帶灰暗色;青色應該像蒼璧一樣青而潤澤,不應該像靛藍那樣青而沉暗;黃色應該像絲包著雄黃一樣,黃而明潤,不應該像黃土那樣,枯暗無華;黑色就應該像重漆之色,光彩而潤,不應該像地蒼那樣,枯暗如塵。假如五臟真色暴露于外,這是真氣外脫的現象,人的壽命也就不長了。目之精明是觀察外物,分別黑白,審查長短的,若長短不明,黑白不清,這是精氣衰竭的現象。 五臟主藏精神在內,故為中之守。如果邪勝于中,臟氣壅滿,氣盛而喘,善傷于恐,講話聲音重濁不清,如在室中說話一樣,這是中氣被濕邪所蒙蔽的緣故。語聲低微而氣不接續,整天講些翻來覆去的重復之語,這是由于正氣被劫奪所致。病人衣服不知斂蓋,言語不知善惡,不辨親疏遠近,這是神明錯亂的現象。脾胃不能藏納水谷精氣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氣失守,肛門不能約束的緣故。小便失禁的,是膀胱不能閉藏的緣故。若五臟功能正常,得其職守者則生;若五臟精氣不能固藏,失其職守則死。 五臟精氣充足,為身體強健的根本。頭為精明之府,若見到頭部低垂,目陷無光的,是精神將要衰敗。背懸五臟,為胸中之府,若見到背彎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臟氣將要敗壞。腎位居于腰,故腰為腎之府,若見到不能轉側搖動,是腎氣將要衰憊。膝是筋會集的地方,所以膝為筋之府,若屈伸不能,行路要屈身附物,這是筋的功能將要衰憊。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顫搖擺,這是髓虛,骨的功能將要衰憊。若臟氣強固的,尚可以治愈;若臟氣不強固的,乃是死亡的征象。 岐伯說:脈氣與四時陰陽之氣相反,諸有余皆為邪氣盛的表現,諸不足皆為血氣消損的表現。根據時令變化,臟氣當旺脈氣應有余,卻反見不足的,這是邪氣勝于正氣;脈氣應不足,卻反見有余的,這是正不勝邪,邪氣盛,而血氣消損。這種陰陽不相順從,氣血不相營運,邪正不相適應而發生的疾病名叫關格。 【釋義】 本節進一步介紹了有關診法的原理及應用。無論是多種脈象主病,還是五色之欲與不欲,以及五臟失守、失強的各種表現,皆為診法之范例,至今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由于脈為氣血的藏聚流通之處,所以脈象的變化可反映氣血的病變。如脈動較長,為氣旺無病;脈動較短,為氣衰之病。脈數者,火擾于內,可見心煩之癥;脈大者,邪氣盛,病勢將加重。寸口脈的近腕側盛大者,主邪氣上逆;遠腕側盛大者,主邪聚于下,腹部滿脹。脈來動而中止,即代脈,主臟氣衰弱;脈細如絲,主氣血衰少;脈氣往來艱難澀滯的,可見心痛。脈來滾滾而急,如泉水之涌出,主病勢趨于嚴重,色亦敗惡;脈氣若有若無,其離去如弓弦之斷絕,為死候。 目之精光與神氣和顏面五色,皆為臟腑精氣之榮華,且易于診察,故為臨證所常用。大凡色診,皆以明潤含蓄為善,以晦暗暴露為惡。故面色如帛裹朱砂之赤、鵝羽之白、蒼璧之青、羅裹雄黃之黃、重漆之黑者皆為善色,預后良好;若如代赭石之赤、食鹽之白、藍草之青、黃土之黃、塵土之黑則皆為惡色,預后較差。臟腑精微化做色相,外露無遺,又為惡中之惡,死期臨近。診目主要診察兩目的神氣及視覺狀況。 一般來說,兩目有神,視物清晰,辨色準確,為精氣未衰;兩目無神,視物大小相混,黑白青紅不辨,則為精氣衰竭之征。 察五臟得守與失守,可從聞聲及問病入手。聲音重濁,系中氣為濕邪所困,為脾失守。身低息微,言不接續,系肺氣被劫奪,為肺失守。 不知羞恥,罵詈不避親疏,系神明之亂,為心失守。泄利不禁,門戶不固,系腸胃失調,為脾失約束。小便失禁,系膀胱失約,為腎失守。察五臟得強與失強,可審身體的頭、胸、腰、膝、脛(骨)“五府”。頭顱內藏腦髓,外通七竅,若頭低垂不舉,目陷無光,耳閉失聰,則五臟精氣已衰,神氣將失。胸背內藏心肺,若背曲肩垂,為心肺精氣衰敗,不能上營肩背之象。腰部為腎所居,腰痛轉側困難,為腎氣敗壞之征。肝主筋,膝為諸筋所聚,膝關節屈伸不利,走路彎腰扶物,為肝氣敗壞之征。骨中藏髓,不耐久立,行則搖擺,為骨氣敗傷,腎臟失強之征。 以上望聞問切內容舉例,彰示中醫四診合參原則,意在例示中醫診法可以外知內、以表知里,臨證詳細審辨,當可判斷五臟六腑病變所在以及預后轉歸,為后世中醫診法應用確立規則。 現今權威部門修訂后成為:《中醫病案書寫格式與要求》 “問診首當問一般,一般問清問有關,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將診療經過參,個人家族當問遍,婦女經帶病胎產,小兒傳染接種史,痧痘驚疳嗜食偏。”
|
|